在百度上輸入上自己的名字,一搜索,立刻出現了許多與我同名的人。于是,我突發奇想,想看看那些個“我” 都是一些什么樣的人,他們有與我相同或相似的人生或經歷嗎?
這一個“我”是一個女孩子,她是北京舞蹈學院的一名學生。她那婀娜多姿的倩影,夢幻般的舞姿,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和遐想。她才19歲,從小就喜歡上了跳舞,小小的年紀,一個人北漂,到了北京尋求新的發展和跨越。吃了很多的苦、嘗盡了許多酸,憑著自己的堅強和努力終于站穩了腳跟。如今,她當教練、拍戲、唱歌,生活漸漸地安定起來。她說,她最大的心愿是在北京買一套房,把爸爸、媽媽接到自己的身邊來,她要為他們盡一份孝。爸爸、媽媽為了養育她太不容易了。原來,另一個“我”是一個“90后”的嫵媚少女,有著一個美麗的夢想和堅強。
這一個“我”是生活在廣州市的一名腿部有殘疾的青年。他自己開了一家電器修理門市部。他把自己的個人信息發到網上,希望網友們有機會光顧他的修理部。從照片上,我看到他是一個陽光青年,才二十幾歲的樣子,臉上堆滿了自信,正熱情地為顧客修理著電器,旁邊還有一個姑娘的美麗倩影。看到這一個“我” ,我心里頓時溢滿了“柔軟” 。這一個“我”用堅強、努力和勤奮走出了一個嶄新的自我。
這一個“我”是一個才上幼兒園的4歲小男孩兒。沒想到,這個小不點兒才這么點大,就知道展現自我,推銷自己。他說,他會唱歌、會講故事、會踢足球,還會魔術。他說,長大了,他或許會成為一名歌唱家,或許會成為演講家,或許會成為一名足球運動員,或許會成為劉謙一樣的魔術師。這一個“我”盡管懵懂、稚嫩,但卻有一個美麗的夢想。擁有著這些夢想,他生活在五彩斑斕的世界中,沐浴在一個愛的世界中。
這一個“我”是浙江的一名大學老師。他在大學里開辦的心理學課程,因為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深入淺出的講解,深受學生們的歡迎。他常常為學生們釋疑、解惑,常常給人一種撥云睹日、豁然開朗的美好,他成為學生們的知心朋友。汶川、玉樹發生強烈地震后,他又奔赴災區,給災民做心理輔導,幫助災民們度過心里危機。這一個“我”用他的知識、用他的善良,給人以心里療救,成為人們的良師益友。
這一個“我”是貴州一家報社的一名記者。他的文字清新、質樸。許多來自“三農”一線的新聞報道,常常見諸報紙上。通過他的報道,可以看出,他對工作非常敬業。那些貧困山區農民們亟需幫助解決的問題,在他的深入采訪中,被報道出來,并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得到很好解決。他說,我沒有什么本事,我只有用手中的筆,為農民多寫報道,才不辱我一個記者的使命。這一個“我”是一個記者,他在用手中的筆,書寫人生、書寫精彩、書寫美麗。
這一個個“我”生活在全國不同的地方,有城市、有鄉村,有青蔥少年,有翩翩少女,也有天真爛漫的兒童。看到這一個個“我” ,或忍俊不禁,或莞爾一笑,或沉吟良久。冥冥之中,仿佛有一條看不見的紅絲線,在將我們彼此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于是,我和他(她)們,有了一種感知、有了一種緣分、有了一種血脈相連。于是,在生命中,增加了一份關注、增加了一份牽掛、增加了一份守望。原來,我擁有著無數個“我” ,這些個“我”凝聚起來,就成為一種力量、一種堅持、一種榜樣。
#1050833;編輯:李鵬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