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校外科技工作者,歷經幾年實踐得知:航模科普學生認可度高,易于工作展開。現就起步工作,我的見解如下:
一、譜好篇章,做好規劃
作為初中物理教師的我,在07年底,被派到科技工作上。
新崗位畢竟區別于學校教育,因此,我做了定位和初步謀篇:
1 總體任務:多種形式普及科技知識,培養學生科技方面興趣、愛好和技能,培養獨立思考,手腦并用,勇于實踐和創新的品格,關注生命教育與成長。
2 基本活動:每年度做好每月份大活動計劃,配合中長期目標開展科普實踐教育。現在履歷證明:規劃正在健康地實現著。
二、爭取領導支持與關懷
沒有工作實效就等于沒有成績,沒有成績,家長、領導、社會就不會認可你。
在大規劃下,我努力地探索著:
首先,鉆研相關大綱要求,換角度思考“教”與“學”,對8~15歲年齡層次面與科學心理需求有了解。其次,不論正常上班還是加班,我都進行實踐探索,開始時利用調撥器材四驅車教,可對四驅車又比較陌生,于是,我請同事家孩子到中心裝配,我在旁邊學習。
航模教學憑初中物理教材中那點知識遠遠不夠,所以,我經常上圖書館查文字資料,上網搜影像資料學習并改進著教學工作。領導看你兢兢業業,就會嘗試著支持你,于是我們在領導支持下,參加了省級、全國賽事。組織了全縣航模比賽,從而有了影響。
三、甘于奉獻,善于創新工作
航模科普工作之初,我們有6名學員,每次我都是講理論15分鐘左右,然后制作實踐,最后投擲訓練。這種教學模式用了一個寒假后,學生就認為理論過多,于是我進行調整,關注三個變化:
一是給學生情境——讓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例如紙模型飛機,不同款式投出遠近等效果不同,我組織學生探究,讓學生邊投擲實踐,邊得到想要的結論。在科學理論建立中形成人與人的良好關系,發展綜合能力。
二是重視經驗與發現——不能讓學生坐井觀天,要讓學生勇往直前。例如,橡筋單翼機教學時,經驗標注說明書上表明,裝飾膠帶應粘在上方。最初我們模仿,后來考慮到視覺效果,我們貼在下方,這樣改變,一方面飛行時更美觀,另一方面向上飛行時不易折斷,延長了使用壽命。
這種敢于反駁前人觀點的創新精神,帶動學生更樂于創新尋找新答案的熱情。這樣現實情境實踐,使學生自發獲取知識,不依賴書本間接經驗知識,讓學生不認為參加航模是負擔,加強了現實教育在不同聲音中差異文化教育功效。
三是從單學科到現實問題綜合——全面發展學生特長。單學科的校園學科教學模式,有時不能將學生帶到某一高度上,而我們航模科普能做了這一點。開始我們學員少,我們就想辦法穩住學生,讓參與學員先得到關愛,實踐中發揮特長。特長學生在幫助成功后有喜悅感,保持了進取心。
后來愿意參與的人多了,我們地方又太小,于是領導支持與協調下,我們進行了全縣中小學航模教師培訓,讓每一個中心校都有專門老師指導工作,輔導航模科普工作,從而確保航模大面積工作開展,工作質量也上了檔次。
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面對新崗位、新挑戰,失敗是難免的,也有很多問題存在:
1 孩子難管,不敢管:校內外教育體制的挑戰,使得學生“約束力大了,我就不上了”心態產生,當學員出現不良行為和語言時實在有些難為。這就迫使我在科普工作中,盡快形成一些規范制度。
2 活動規模、地點仍有局限性:由于經費及本人時間限制,電動遙控很少練習,普及推廣明顯有局限性,因而今后要精于事物,加強中級電動遙控航模學習,讓影響力再提高。
總之,長征路上已經邁出了一第步,在路上還會有更多事情去做,愿與同仁多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