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稅務稽查部門近年來對大型企業集團的檢查,大型企業集團涉稅違規問題不少,但與中小企業偷逃稅款采取“假賬、假報表、假發票”不同,他們一般都經過稅收籌劃,利用政策和征管上監控的薄弱環節,通過“打擦邊球”達到少繳稅款的目的,避稅手法更具隱蔽性。
——匯繳企業及其成員單位利用關聯交易,造成不繳或少繳稅款、以及稅源向低稅負地區或有稅收優惠地區轉移。大型企業一般下設分公司,子公司,其往來購銷關系紛繁復雜,內部交易價格與市場價格明顯背離,影響計稅依據。由于現行稅收征管體制的屬地管理原則,稅務部門僅對轄區內的企業進行管理,對其他的成員企業或核心企業缺乏了解和掌握,因此也就無從控制部分企業利用關聯關系隨意進行價格“調控”。
——以內部管理規章替代稅收法規,自定收支標準,造成稅款流失。一些大型企業在收入確認上不規范,成本費用的開支標準完全由上級主管部門分配、核定和掌握,隨意調整和擴大稅前扣除項目。另外,有的大型企業為壟斷行業,為逃避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財務部門經常在其他費用科目里列支工資性支出,有的采取暗補的方式,即為職工定額報銷交通費、電話費、誤餐費等。
——不按照規定及時申報企業相關變更事項,不按規定申請批準相關費用列支。企業所屬成員單位或分支機構股權結構和投資形式發生變化或出現承包租賃、關停并轉等問題時,不能及時向屬地主管稅務機關提供相關資料。有的未經稅務機關批準或未按批準數額核銷財產損失,有的成員企業上繳核心機構管理費不按規定報批備案。
——資產經營、境外投資收益不申報納稅。大型企業集團投資經營運作大多在集團總部,而下屬企業申報繳稅大多在屬地,屬地稅務機關難以掌握總部運作情況,總部所在地稅務機關不了解外省市納稅企業的情況,評估增值、境外投資收益,經營所得不合并申報,導致稅款流失比較嚴重。
大型企業集團形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企業的原因,也有稅務機關的原因。
從企業來看,一些大型企業的稅法遵從意識不強,違規操作。比如某稽查局在檢查某大型企業時發現,其下屬一家單位多年累計工效掛鉤結余數億元不進行納稅調整,就此問題稅務部門責成該企業自查,結果發現全系統還有約十幾億元沒有進行納稅調整。但這家企業財務部門的解釋只是:政策我們清楚,但過去習慣上就是這么處理的。
另外,由于財務專業化分工日益明顯,稅收計算與會計處理脫節。大多數大型企業的財務部分設了會計處和稅務處,其中稅務處只負責稅款的計算、申報等業務,而稅款的計算基礎所依據的會計信息、業務流程和系統設置等是由其他的會計處、業務部門以及科技部門掌握的。負責稅務業務的部門,其實并不完全了解整個業務流程和系統的設置,并不完全了解各地分支機構繳稅的規范程度,導致錯繳、少繳。
從稅務機關來看,存在執行政策不統一的情況。大型企業集團分支機構遍布全國,面對“N”個主管稅務機關,有的大型企業不同的分支機構的所得稅又分屬不同地方的國稅、地稅部門主管,難免出現政策執行的不統一。甚至出現一些項目有的地方征稅,有的地方不征稅。
稅收政策滯后經濟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匯總納稅企業為適應發展的需要,創新開發出很多新業務或新的投資渠道,比如債券業務、外幣業務、利率和匯率掉期業務等。在這些新業務中,有很多涉稅爭議問題還沒有明確,企業無所適從。
如何解決上述問題?近年來稅務稽查部門的實踐表明,僅靠被動性的檢查,不主動從管理機制上入手建立長效監控和服務機制,征管和稽查不互動,上述問題不會得到徹底解決。國家稅務總局專門設立大企業稅收管理服務機構是一個很好的舉措,建議在此基礎上加強稽查部門和大企業管理部門的互動,從根本上做好對大企業的稅收管理服務與監控。
第一,實現稽查和管理的協調互動。按照總局領導提出的“信息管稅,分類管理”的理念,各級稅務機關的征管和服務資源必須向本級大企業傾斜。各級大企業管理部門是一個管理大企業的指揮、綜合、協調的牽頭機構,其他部門都是這個管理過程的一個環節。各級稽查部門應充分利用大企業管理的日常征管信息,有針對性地選取被查對象,并將檢查結果提交大企業管理部門,作為日常監控的依據;各級大企業管理部門對日常監控中發現的大企業存在的問題,認為需要檢查時,提請稽查局實施,并應立足于行業管理的規范統一,做好查前服務、查中綜合協調及參與重大問題的定性、查后規范完善制度等工作,把稽查作為管理的手段,形成管理監控的合力。
第二,把稽查的目的定位在以查促管上。由于大企業規模較大,分支機構遍布全國,有的還跨國,檢查必須充分發揮總局、省級稽查局的作用,統一組織、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執法標準,屬地和總部所在地稅務機關聯合互動。由于大企業檢查占用稽查資源較大,在一定時期內不可能對所有同類大企業檢查,這就需要在充分運用大企業日常監控的成果和基礎數據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選取重點企業實施。檢查結果要交大企業管理機構分析研究,利用檢查成果指導同行業的稅收管理,達到查一戶企業,規范一個行業,以查促管的目的,提升納稅服務水平。
第三,大力整合各種信息資源。近年來,稅務系統的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已分別建立了重點稅源報表系統、CTAIS、反避稅系統和出口退稅系統等,在這些系統的基礎上進行數據抽取、整合,建立大型企業集團信息系統,通過分析、對比、評估同行業、同規模有關利潤率水平、稅收負擔率等指標,加強稅收監控分析,發現申報異常企業,實施有效監控和服務,也為實施有針對的稽查奠定基礎。
第四,統一政策執行標準,防范稅收風險。解決現有體制下屬地管理和大企業集團化集中核算的矛盾,大企業管理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把關。一是審查大企業財務稅收制度規范,實行報批或備案制度,把稅收監管前移,發現制度規范與稅收政策違背的條款,提前予以修正。二是審查財務軟件設置,發現和糾正系統設置錯誤的稅收問題,避免全系統的稅收違規。三是主動了解大企業分支機構所在地稅務機關執行政策標準不一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提出統一的政策標準,由稅政部門予以明確。四是統一企業集團的各地稅款申報、賬簿設置備查等征管方式,規范稅收征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