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翻看一本雜志,有篇文章映入眼簾:一位父親等自己的小女兒放學回家。別的孩子都回來了,自己的女兒卻沒個人影兒。父親去找,一路上擔心得幾乎掉眼淚:是不是路上遇見了壞人?是不是沒有趕上回家的公交車?是不是……直到在遠遠的街角,看到女兒正拖著書包慢悠悠地往家里走時,父親才松了口氣。可是,接著他卻對她吼道:誰叫你這么晚回家?
不知道這則故事里的小女孩會不會覺得莫名其妙,我只是遲回了一會兒,調皮了一點兒,為什么本來最疼愛我的人,會對我發這么大的火?其實,父親當然不是真正對女兒發兇,只是弄錯了愛的表達方式。
看完后感觸頗深,作為教師的我們是否會正確地表達對學生的愛呢?我不止一次地看到,在上課時間里總有一兩名學生站在教室外面聽課;小學二年級學生因上課吃餅干嘴被打腫,嚇得不敢去上課。試問教師就這樣表達對學生的“愛”嗎?
相信大家也聽過教育界傳為佳話的“四顆糖果”的故事: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泥塊砸同學,便將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行知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里準備挨訓了。沒想到陶行知卻從口袋里掏出一顆糖給了他,并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著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行知又說:“據我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這時男生感動地哭了,說:“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陶行知這時笑了,馬上掏出第四顆糖:“你能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你一顆糖。我只有四顆糖都獎給你了,這件事就到這里吧!”每次想起這個故事,都會對陶行知先生肅然起敬,為他那寬廣的胸懷,為他那高超的教育藝術。
從陶行知先生“四顆糖”的故事中,應該學會正確表達我們的愛。
一、寬容學生
學生犯錯誤是正常現象,我們往往對犯錯誤的孩子,總是懷著“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動不動就聲色俱厲地訓斥,這樣做極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和逆反心理。學生做了錯事后老師應以寬大的胸懷接納學生的過失,不要用過激語言斥責,也不要“窮追不舍”地詢問,這樣會使孩子的內心受到深深的自責,并在悔恨內疚中對自己的過失進行冷靜的思考,促其在老師的大度中痛改前非。但是,實施寬容教育的前提必須是學生對自己的錯誤已經認識并深感內疚悔恨時方可運用寬容手段。寬容絕不等于放任和撒手不管。
二、賞識學生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缺少的不是批評,而是表揚,做了錯事的學生也不例外。賞識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榮譽感和自信心,教育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匹克馬利翁效應”。如果老師預言某個學生將會出現特殊的好言語時,這個學生就會努力展示老師預言的才華,如果老師預言某個學生是個難雕的朽木,那么,這個學生將表現得不思進取,我們的老師要對學生多些肯定少些批評,多些表彰少些挖苦,多些獎勵少些懲罰。
三、平等對待學生
批評學生和學生談話時,教師要特別注意保持平常心態,平等對待學生,千萬不要用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犯錯誤的學生,那樣會在某種程度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導致學生喪失進取心,破罐破摔。當學生犯了錯誤時,教師應當給予批評教育,對學生適度的懲罰必須轉化成學生內在轉變的激勵手段。在懲罰的過程中要流露出體貼和寬容的心態,這樣才會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敬佩。
教師們:請不斷優化我們自己的教育方法吧!學會正確地表達“愛”吧!當學,生的言行違背了我們內心的意愿時,不妨先調整自己的心態,然后用愛的眼神關注學生糾錯的勇氣,用愛的語言鼓舞學生遺失的自信。那樣,我們的教育就多了一分輕巧,少了一分簡單;多了一分平和,少了一分浮躁。那時,我們眼中的學生就會變得格外可愛,師生關系就會變得無比和諧。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