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專家曾經說過:“小學作文的失敗在于讓小學生覺得自己是笨蛋。”筆者也有同感;小學生怕作文是我們的“清規戒律”太多,束縛了孩子的心靈。因此,我們要珍視兒童的心靈體驗,讓他們“我手寫我心”,從而讓作文教學走出高耗低效的誤區。
一、賞析誦讀激發興趣
1 賞析
文學作品浩如煙海,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智慧的大門。因此,教師要精選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文章和書籍,隨時推薦給學生,讓他們賞析。例如,每天的美文誦讀時間,或者閱讀課上,領著孩子一起誦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在賞析中,為孩子煲一碗心靈雞湯,讓他們感受到讀書的快樂。
我曾經作過一個月的嘗試,給學生推薦了一本描寫校園生活的文學作品《班長上臺》,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文章中的故事個個富有生活情趣,《想和同桌拉拉手》、《語文課上成數學課》、《愛上女老師》等等,讓學生頓時覺得那一個個故事就好像發生在自己的身邊,書中的人物,故事就是生活中的自己或者是同學一樣,作文神秘感一下子消失了。于是,我就讓他們當一回作家,把自己身邊的人物或者故事,寫成一個系列故事集。于是學生的興趣頓時大漲,樂于動筆了。有的同學寫的是《我們班的黑白配》、《我的野蠻同桌》、《酷姐大班》、《大才女的故事》等,一系列富有兒童生活情趣的文章在孩子的筆下誕生了,他們用自己的筆把身邊發生的平常故事寫了出來,沒有粉飾,沒有刻意的雕琢,宛如平常的一首歌,寫得很有生活氣息。這些洋溢著校園生活氣息的文章都是孩子們眼中的世界。他們個個都是天才的作家,是一個個小精靈,在寫作過程中嘗到了作文的快樂,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寫作的積極性,樹立了信心。
2 誦讀
誦讀適合兒童成長的優秀文章,是兒童成長不可或缺的母乳,更是積累語言的一種重要方法。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晨讀,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精彩語段,或者名家名篇的經典,課本里面的妙筆,讓學生在誦讀中積淀語言。當然,也可以推薦一些古典的詩詞,或者生活中的歇后語、名句、俗語、成語等等,都可以及時地推薦給學生,讓他們在誦讀中接觸語言的博大精深,感受中華民族語言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打下堅實的語言功夫。長此以來,學生寫起作文來才會有下鍋的“米”。
二、走進生活積累素材
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感可發,就要有目的地讓學生走進生活,親近自然。例如,在描寫“春天”的作文中,可以帶著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天,那么,他們筆下就不會是千篇一律的陽光明媚,不會是春暖花開的一派景象。因為黃土高原的春天不像朱自清筆下那樣的充滿詩意。領著他們到田間地頭,到小河邊,到大街小巷,公園里……這樣,讓他們在生活中感受春天,在體驗中尋找春天,然后動筆寫作文。那么,他們便會游刃有余,必然是百花爭艷的喜人景象。
當然可以讓學生留心生活中的小事情,建立—個素材庫。如,在學習《向往奧運》一課后,讓學生搜集一些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資料,并且把這些資料分類整理,如圖片資料,文字資料等,專門整理歸類。對生活中的事情也可以摘記下來,這樣時間久了,學生就會堅持有意識地積累。“拾到籃子都是菜。”在生活中,每天都在發生著故事,而就是這些平常的生活故事,就是作文的好素材。只要樂于動筆,那么就會寫出富有生活情趣的好文章來。
三、抒寫童真真誠賞識
“真實是文章的生命。”只要學生在作文里敢說真話,做教師的就要以寬容的心態,去接納,賞識,鼓勵。孩子天真爛漫,他們的想法千奇百怪,但是,我們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去評判,也不能根據自己的喜好去要求孩子,那么會走進一個死胡同。例如,一位學生在寫我的語文老師的作文里面這樣描述自己的老師:“我們的語文老師把粉擦在臉上,就如同涂料刷在墻上一樣。穿白衣服的老師像胖兔,穿黑衣服的老師像外星人……”盡管孩子的措辭不太恰當,但是在我們成人的筆下,絕對不會有如此奇妙的想法,也絕對不會有這樣的妙喻。因此,我們要真誠賞識,讓每一個孩子用童眼看世界,用童心看生活,用童言寫童真,讓小學生作文里有無忌的童言,有可貴的童心,這才是作文的真諦。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只有把兒童的童年當成是自己童年生活的重現,用兒童的眼光去審視兒童的童年生活,那么,教育才是真正意義的教育。”那么,作為教師,就要“蹲下身子看待孩子”,在實踐中走出一條“自主——實踐——探索——創新”的作文教學新路,才會打造出一個鮮艷沁香的艷陽天,才會在作文中找回消失的無忌童言,讓童心在作文里飛翔。
責任編輯 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