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新生剛剛入學還不到兩周的時間,小朋便成了全校的知名人物。“老師,小朋打我”、“老師,小朋鉆欄桿”、“老師,小朋攀雙杠”……幾天來,每當我走在去教室的路上,總有一些學生紛紛向我告狀,好心的老師們也紛紛給我善意的提醒和建議。
其實自開學以來,我一直在留心觀察每一個孩子的表現,小朋早已引起了我的注意,這個只有六七歲的孩子活潑好動,上課一點也坐不住,一會兒躺在椅子上,一會兒又趴在桌子上,一會兒動動這個,一會兒又戳戳那個,課間活動,跟同學追逐打鬧,推推搡搡,搶先,搶路,不懂游戲規則。對什么事都很好奇,很愛表現自己。動作幅度特別大,走路不看路,有時轉身就跑,一跑自己就在平地上摔跟頭,還經常撞上別人,為此我不止一次嚴厲批評他,而他卻只是怔怔看著我,不知是聽不懂我的話,還是根本不想聽。我也曾跟他的家長交流過,他媽媽說“王老師,小朋在家也很調皮,他爸爸生氣起來就一把抓起他恨不能把他扔出去。入學的時候我們還擔心你們不要他,老師,要是他再調皮,你就狠狠地打,打壞了我們不怪你。”家長的話透露出對孩子管教的粗暴方式,也滿含著對老師的高度信任和殷切期望,更讓我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和責任。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可是對他又該采取怎樣的教育措施呢?我苦苦地思索,想來想去滿腦子就是一句話“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對,就從教給方法、培養習慣入手。
恰巧在一次課上,小朋兩腿夾著椅子似站非站,突然,他身子一晃,椅子歪倒了,他也被帶倒在地,臉上磕破了皮,我趕緊扶起他,輕輕地撫摸著他的頭,吹吹他臉上的傷,指指他旁邊的楊敦豪,憐愛地對他說:“你要是像楊敦豪那樣坐好就不會摔倒了。”沒想到他立刻端正椅子坐好了,那節課是他開學以來學得最好的一堂課了。從此,上課他一坐不住,就耐心地提醒他向坐得好的同學看齊,他不讀也不寫,就經常提問他,讓他當小老師帶著同學讀,并時常讓他到黑板上板演。有一次他在黑板上全寫對了,我給他畫了一個大大的笑臉,設想到他興奮極了,回到座位上主動拿起鉛筆在本子上一筆一畫認真地寫起來。看來這一招很奏效,晚自習他總是貪玩完不成作業,我就用笑臉激勵他,只要寫完作業就給他一個笑臉,寫不完則畫一個哭臉,開始他的作業本上滿是哭臉,當拿著他的作業本與其他同學的作業比較時,流淚的哭臉跟可愛的笑臉對比是那樣的鮮明,他低下頭不吭聲了。隨后,他的作業本上的笑臉也漸漸多起來,作業寫得越來越多,從短短的幾行,到一頁,兩頁……甚至一晚上寫到了六頁。笑臉的要求在不斷提高,開始寫完就給笑臉,后來只有寫好才能得到笑臉,他的進步也在一天天增長。他不會勞動,我就手把手地教,怎樣灑水才不濺到身上,怎樣使用拖把才不會把水濺到墻上,怎樣擦黑板才能擦得又快又干凈,怎樣洗抹布,怎樣擺放物品……我驚喜地發現小朋在一點一點地改變。一天一天地成長,每天早晨他早早地給班里提水、灑水,把地板拖得干干凈凈;每日量體溫,不再爭搶體溫計,等同學量完了他再量,量完后還認真地把同學們的體溫數一個個記錄在登記表上。每周往教室墻上張貼詞語卡片,學會了與同學密切合作,你往卡片上粘雙面膠,我就揭下雙面膠的另一面,再交給另一個同學張貼,秩序有條不紊,數十張卡片一會兒的工夫就整齊地貼到墻上。他得到的笑臉早已從上課、作業兩個方面拓展到紀律、勞動、衛生、吃飯等各個方面。由此我給孩子們建立起“每天進步一點點”的成長記錄本,伴隨著一個個鮮活可愛的笑臉躍然紙上,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紀律習慣、勞動習慣等也在逐步形成,小朋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自信、越來越燦爛了。
當聽到小朋的媽媽一次次向我訴說孩子在家的顯著變化,聽到她發自肺腑感激老師、感謝學校的話時,我也真心地為孩子的成長而感到由衷的高興,慶幸自己當初沒有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這個無知的孩子。
一棵幼苗要長成參天大樹,一個頑童要成長為優秀人才,也許要走很長很長的路,但在這條路上,我會時時告誡自己:少一點抱怨,多一些寬容;少一點急躁,多一些耐心;少一點指責,多一些指導。有時候,你只要教會了學生如何去做,而不必非要揪出錯誤的根源,更不必對學生不經意存在的錯誤上綱上線。教比罰更有力量。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