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語言藝術是教學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主要教學手段,是激發學生學習情緒、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工具,是調控教學效率的重要保證。數學與其他學科不同,它有自己獨特的符號語言、圖形語言和文字語言,這些語言在應用過程中有它自身的特點,作為一個數學教師要應用好這些語言,才能把教學活動搞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數學課的“導入”語言藝術
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首先表現在教師的有機導入,授課課題切入自然、貼切,會使學生感到真實和親切,并能使學生更加精神飽滿地投入到下一環節的學習中去。例如:北師大版九年級上冊教材中《為什么是0.618》一課,教師在導課中就可以這樣導人:
師:同學們還記得黃金分割嗎?
生:聯想起了曾經接觸過的黃金分割點的內容,但是多數學生不知道黃金分割比具體數值是多少,對它的大小沒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師:黃金分割是一個特別奇妙的數字,在中世紀,黃金分割被作為美的象征滲透到建筑、藝術等各個領域,那么我們今天就利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辦法來求出黃金分割比。
這樣的導課,開門見山,單刀直入,直奔課題目標而去。既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步的學習之中。看似普通平常,實是恰當、精妙。
二、數學課中“啟發”的語言藝術
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課堂教學不僅開頭重要,課中教師穿針引線的啟發性語言更能體現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和機智、靈活的教學藝術。課堂上發展學生思維,關鍵在于啟發并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因為由“生疑”到“解疑”的過程正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在課堂上。當學生的思路不能順應老師的精心預設時,切不可急躁地將學生拉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或者簡單地給學生一個結論,忽略公式、定理、概念的內化環節。數學活動應讓學生重蹈那些關鍵的步子,在時間、思維達到一定程度,讓學生對探究活動的感悟呼之欲出時,借學生的口說出來,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語言必須準確規范、簡明扼要
中學數學教學語言的準確性是指數學教學語言應該是嚴謹的、準確無誤的語言。數學中的概念、性質、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內涵和表達方法,有時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嚴重的概念性錯誤。教師對有關的定義、定理、公理的敘述要準確,不能使學生產生不必要的疑惑和誤解。如在表述直線AB和直線CD的位置關系時,把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只說成“平行”或“垂直”,就不利于學生理解其相互關系。另外,教師在教學中還應注意讀音、用詞的準確性,上課的口頭禪太多。也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的語言在準確的前提下,還要干凈利落,不拖泥帶水。有些剛走上講臺的教師之所以不能在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學生聽不懂,翻來覆去、不厭其煩地講,使課堂中有限的時間在與講課內容無關的廢話中悄悄地溜走,結果使教學重點得不到突出,學生又產生厭煩情緒,影響了教學的效果。為了克服上面的問題,必須在備課時精心設計好問題,過渡語,注意少講“廢話”,用最少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要抓住重點,簡潔地進行概括。教師的語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示范性。
四、無聲語言應使用得當。恰到好處
無聲語言是指教師的表情語言、手勢語言和體態語言等,這些無聲語言可輔助有聲語言實現教學目的。作為一名教師,不能沒有表情,不善于運用表情的人就不能做一個好教師。但教師畢竟與舞臺演員不同,應強調自然和真實,無需刻意追求某種形式,以免弄巧成拙,引起學生的反感。我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就是說眼睛可表示出各種各樣的感情,如高興、氣憤、贊成、反對等。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常常靠眼睛來聯系,都是用和藹親切的目光去捕捉學生的視線,讓眼光灑遍教室的每個角落,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老師在注意自己,這樣無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課堂的作用。老師可以用嚴肅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評課堂中的違紀同學,同大聲訓斥相比,這種無聲的批評學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響大部分同學的注意力。
教學語言雖然可以傳遞各種數學信息,但若沒有手勢,課堂教學就像運轉機械一樣冷漠死板。在課堂教學中,手勢使用得當,可以增強語言力度,強化要傳授的數學知識,給課堂增添亮色和活力。
“旁觀者清”,應該歡迎別人來聽課,并虛心征求意見,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也可把自己上的課錄音,課后反復推敲,作自我分析。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優秀的教師往往既能非常出色地貫徹新課程理念又能惜言如金,這種教學語言的藝術魅力對學生的感染是無可估量的。當然,這絕非一日之功,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探索教學語言藝術,加上自我感悟和反復實踐,一定能使數學教學語言更具藝術魅力。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