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的教師大概都會深感計算教學的枯燥、單調。計算教學真的無法生動起來嗎?近年來,我嘗試進行計算課學習素材的二度開發,使計算課呈現精彩。
一、重組例題,凸顯“趣”昧
例題是學生掌握計算方法、理解算理的重要載體。但是,教材中的一些例題卻不是十分適合學生的學習,因此,我們在教學時,可以對例題進行重組,使之凸顯“趣”味。
[“原材”呈現]北師大版第十冊“分數混合運算”一課中,教材創設這樣的情境:在第十屆動物車展中,第一天成交量是65臺,第二天的成交量比第一天多1/5,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臺?然后引出:65+65×1/5、65×(1+1/5)供學生學習。
[開發處理]上述兩道例題的教學顯然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通過思考后我對例題的結構進行了改變,設計了如下教學:
1 計算下面各題:
65×1/5 65+13 65×1/5 1+1/5
2 請學生計算后。把1、2題連起來,3、4題連起來成為:65+65×1/5 65×(1+1/5),并提出以下問題:
①這兩道題該怎樣計算?畫出運算順序。
②65×(1+1/5)如果要先算65×1應該怎么辦?
③65+65×1/5如果要按從左到右的順序依次進行計算,又該如何處理?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得出四道算式后,進一步提出:計算四道題,看看結果是否相同,并說說你的感受。這樣處理,逐步激疑生趣,學生不但掌握了運算順序,又學會了小括號的使用,提高了計算能力,可謂一舉多得。教學中,學生思維逐步深入,厭煩、乏味情緒蕩然無存,教學過程凸顯出“趣”味。
二、鏈接生活,引領探究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于幫助他們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計算課的素材處理上還要鏈接生活,引領學生以此為背景進行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分析、歸納,將生活中有關計算現象加以總結、升華,以完成有關數學認知結構的建構。
[“原材”呈現]北師大版第二冊“幾十幾減幾”(退位減法)一課,例題是33-7=,書本上給學生呈現的方法是利用小棒和計數器來說明退位減法的算理。這當然是引領學生探究算理的一種有效方式。但如何處理更有利于學生快樂地學習呢?
阱發處理]我在教學中,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身上有33元錢,3張十元,3張一元。買了一斤糖用了7元錢,我可以怎樣付款呢?”
買東西每個人都會,也有經驗,面對這個找錢問題,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同學們紛紛拿出學具主動探索:
生1:“你可以拿十元出來。讓他找你3元。”師:“這樣我還剩多少錢呢?”學生稍加思索:“26元。因為從33元中拿出十元后還剩23元,加上找回的3元就是26元。”
生2:“你可以把十元錢換成零錢,這樣你就有13元的零錢,付了7元還剩6元,加上20元就是26元。”
生3:“你可以先付3元,再拿一張十元的讓售貨員找你6元。這樣你還剩26元。”
生4:“你可以拿12元出來,讓售貨員找你5元,加上剩余的21元就是26元。”
教師非常吃驚:“你怎么會這么付錢呢?”
生4:“我家是開副食店的,媽媽教過我萬一只有5元的就可以這樣找錢。”
通過探究、討論,學生感受到退位減法并不困難,不就是一個找錢的問題嗎?自己早就會了。在此基礎上,我適時加以概括總結,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退位減法的一般規律。這一過程滲透了計算源于生活實際的思想,因而給傳統的教學內容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改變呈現,豐富內涵
教材編排的習題都是經過專家精心設計與審定的典型的練習材料,在每道看似普通的教材習題背后常潛伏著數學思想、方法與策略,這需要教師敏銳地予以捕捉、放大,并在學生練習時加以傳遞。
[“原材”呈現]北師大版第五冊“有余數的除法”一課中有這樣一道題:有16盆花,每5盆擺1組,可以擺幾組?多幾盆?如果是17盆,18盆…24盆,25盆呢?
[開發處理]這道題如果稍改一下呈現方式,就是另一番天地。
1 探索
①呈現例題部分內容,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出現下列答案:
15÷5=3(組)
16÷5=3(組)……1(盆)
19÷5=3(組)……4(盆)
②觀察:你有什么發現?(學生獨立思考,同桌交流)
③匯報:除數不變,被除數每次加1,商是3或4,余數是0、1、2、3、4。
2 猜想。如果接著往下算:擺20、21、22、23、24、25盆,那么商是幾?余數是幾?學生對商是4、5都很肯定,但對余數是幾有所爭議,形成了兩種意見,一種認為是1、2、3、4,一種認為是5、6、7、8。
3 驗證。學生進行了驗證得到了結果。生1:“我知道了這里余數不可能超過除數5,等于5也不行,因為如果比5大的話,那就還可以再擺1組。”生2:“我還有補充,只要除數是5,那么不管被除數再怎么大,余數肯定比5小。”……
我稍微改變了習題的呈現方式,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猜想,此時學生的思維到達了一個新的制高點,思維得到了真正的開放。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