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一、挖掘教材資源。用活教材
長期以來,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媒體的課本,一直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來源,是教師備課的主要依據。然而,教材中有些例題有許多與學生生活實際脫節,以至于在學生的頭腦中數學與實際生活經驗構成了兩個互不相干的認知空間,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標準》中對教材編寫意圖說明的同時,真正消化理解教材,既讓教材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束縛與限制,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例如,學生學習了求圓錐的體積公式后,我帶學生到學校的沙坑上,用細沙堆起一個圓錐形沙堆,問:“要算出這沙堆的體積,需要幾個條件?”(底面積和高)“要求底面積又必須知道什么條件?”(半徑)“那么,現在大家討論一下怎樣量得這個圓錐形沙堆的底面半徑和高呢?”一下子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議論開了:可用繩子在底面周圍圍一圈,量得底面周長,有了周長就可以求半徑;可用兩根竹竿靠在沙堆底面,并使兩竿平行,然后量出兩竹竿間的距離,得出直徑,再求半徑;用竹竿的一個端點支在沙堆的頂上,手拿另一端,使竹竿與底面水平,然后用另一竹竿靠在底面并垂直底面,組成直角后,量得沙堆的頂點與直角頂點間的距離,就是沙堆底面的半徑,同時也能量出沙堆的高。接著再讓學生根據自己測出的數據計算出沙堆的體積。這比教師預先定條件,再讓學生機械、單調地計算要實在得多。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加強數學與現實的聯系,要根據所學內容的特點,創設與實際有關的問題,把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落到課堂教學中。
二、通過直觀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是一門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嚴密邏輯性特點的學科。在教學中,任何一個數學概念的建立,任何一條法則、公式的推導、理解,都需要學生具有抽象概括及邏輯思維能力。但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認識一個事物,理解一個數學概念,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多采用直觀教學。在課堂中,采取直觀、生動形象,適合兒童心理發展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要堅持“直觀性”、“啟發性”原則,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
如學生通過觀察黑板、桌面、書面等表面是長方形的實物面形成長方形的表象,得到長方形的概念。通過對粉筆盒、磚塊、包裝盒等實物的觀察、分析,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進而掌握它們的特征……不過實物直觀也有其明顯的局限性,那就是在某些實物中數學概念的本質屬性常常容易被非本質屬性所掩蓋,學生不易感知對象的本質特征。如學生通過對人民幣的觀察,可以獲得元、角、分這幾種人民幣的表象,但卻容易停留在對人民幣畫面的認知上面,而不能很好地知道它們之間的關系。所以,在實施實物直觀教學時,教師應采用提示、重點引導等方式突出對象的本質屬性,以提高其教學效率。
三、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教師如何使用合理的授課方法才能吸引學生。首先,要從課堂氣氛著眼,只有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才會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其次,教師要用淵博的知識和高雅的教學藝術感染學生,從而獲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同時,也要提高他們對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教乘除法簡便運算時,我首先出了5道題和學生比賽,結果自然是學生遜色。學生很不服氣,我又隨便寫了一個算式,這回學生服了,說老師是神算。于是我告訴學生,老師不是神算手,而是老師用了簡便方法計算,你們學會了以后,也就成了神算手,老師說不定賽不過你們呢!一節課后,在課堂總結時,我又出了5道題和學生比賽,結果學生做得都很不錯,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消去和學生間的距離感。才能使學生真正地投入到學習當中。老師可以在教學中適度運用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生動有趣的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得知識,使學生把課堂學習知識當作一種享受和追求。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