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歷史課本(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個突出特點是增加了大量的歷史圖片,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I選用的各種歷史圖片多達147幅,每課平均5幅左右。就是說,歷史圖片已經成為歷史教材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比起文字內容。圖片有著更強的說服力,更能反映歷史的真實。如何使用這些圖片,讓學生從中獲取歷史信息,已是我們教學中必須認真面對的一個問題。通過一段時間的探討摸索,我初步總結出了以下三種方法,覺得很有效果,現舉例敘說如下:
一、認真釋讀,準確理解。即讀懂歷史圖片,從圖片中準確獲取歷史信息
例:課本19頁,寫朱元璋當皇帝廢除了丞相制,集各種政務于一身,每天處理的文件達207件之多時,插入了一幅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年)頒發的圣旨的影印照片。圣旨為方形,黃底色,88個楷書黑字,末尾加蓋一個大紅印章,很清晰,很真切。我引導學生一字一字地閱讀圣旨全文,了解圣旨內容。通過閱讀得知,這個圣旨是賜給西藏地區的楚布寺的,要求寺里妥善安排一個僧人的工作。與人們印象中的圣旨不同的是,這道書寫漂亮、外形美觀的圣旨文辭上卻極為隨便——“西安行都衛文書里呈來,說烏斯藏哈爾喇嘛卒于普寺在那里住坐修行,我想修行是好的勾當,教他穩便在那里住坐”,全是通俗俚語,一點也不“文言”,更談不上高雅、神圣。為何有如此的圣旨?我讓學生聯系課文內容和朱元璋的身世想想,大家很快明白了原因:一是皇帝什么事都管,工作繁忙,顧不上文辭講究;二是朱元璋沒有多少文化,習慣于通俗俚語的表達方式,圣旨體現了他語言上的農民本色。
二、仔細觀賞,挖掘內涵
在讀懂圖片基本意思的基礎上,通過細心觀察、比較及推斷分析,透過圖片表象,努力揭示其所蘊藏的深層意義和象征意義。
例:專題四第一課寫新中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設,用了一幅圖片,是憲法起草委員會全體成員的合影。上面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陳云、彭德懷、鄧小平、郭沫若等26人。這個圖片表達了怎樣的歷史信息?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中央領導人對憲法起草工作高度重視。我再提醒他們仔細端詳照片中每個人所站的位置,聯系人物身份,還能發現些什么?同學經過一番細心地觀察,比較,問題出來了——站在中間的不是毛澤東一個人,而是毛澤東和民主人士宋慶齡兩個人。前排主要位置除了宋慶齡外,還有李濟深,張瀾,郭沫若,沈鈞儒,何香凝等民主人士。人物排序跟我們今天常看到的很不一樣,不是領袖獨尊,說明建國初期,我國的民主黨派及民主人士有著較高的政治地位,幾乎是與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平分天下。
三、借題發揮。延展功能
從圖片資料的某一點切入,經聯想、遷移,捕捉更多更有價值的歷史信息,給學生一個“額外”的收獲,從而延伸、拓展和擴大史學的教育功能。例:課本103頁寫“中日邦交正常化”,有一幅圖片是1972年9月中日兩國聯合聲明在北京簽字時的照片。上面的中心人物是周恩來和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田中何許人也?我把自己早年讀田中傳記所留印象最深的“口吃”與“記憶力”兩點講于同學們聽:田中出身寒門,小時候有嚴重的口吃病,不能講話。但他很有毅力,一個人跑到深山老林里大喊大叫,反復練習,堅持數年,口吃病矯正過來了。他后來從政,能做長時間的流利演講。田中還有一個特點,記憶力過人。原來做文書工作時,手邊常帶著筆記本,遇到好的文章、好的演講,甚至好的談話,他都用筆認真去記。他記得很快,看完、聽完,他的筆記也就記完了,而且很完整。但記完后他又立即把所記的東西全部撕掉,扔到紙簍里,因為他在做筆記的時候已全部記在了腦子里,所以筆記沒有保留的必要了。聽完我的講述,同學們很驚訝,竟有這樣的事情!當然,我作這樣的人物介紹,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好好鍛煉你的記憶力,好好記歷史!
總而言之,歷史圖片的運用,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加了課堂魅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了他們的知識視野,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利用史料資源,全面觀察事物、深入探究問題的意識和習慣,提升了他們分析、比較、聯想、推斷等學習能力以及對歷史文物、照片的鑒賞審美能力。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舉例所談的幾種方法,僅是筆者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初步體會和做法,歷史圖片到底怎么個用法還得根據教材具體內容、圖片的信息價值、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教師自身的知識修養等實際情況來確定。這里關鍵是“用”,必須用。那么多的歷史圖片進入教材,已是教材的一部分,我們就不能無視它的存在,要力爭于用,充分發掘和利用。從一般性的運用,到善用、巧用、活用、妙用,步步去提高。
責任編輯 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