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主陣地,怎樣讓課堂變得更加有效,是值得每位教師研究的問題。結合教育教學理論和本人十幾年的從教實踐,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一些方法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一、充分的課前準備是提高課堂教育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俗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提高正常情況下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在課前下苦功夫,也就是深入研究教材和授課班級學生,精心設計教學方案。
1 教師潛心與文本進行對話
教師要仔細研讀語文課程標準,揣摩教材編寫者的編排意圖和教材的結構體系;對于單元教材,首先要掌握其重點與難點;對于每一篇文章,更是要潛心研究和分析。只有教師與教材用心對話,教師才能打開學生與課文真心對話的通道。教師研究教材的感受、體驗全面、深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有基礎。只有教師研讀了教材,才有可能指導學生讀懂教材。
2 充分解讀授課對象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作為活生生的對象,帶著已有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到課堂,并成為課堂教學活動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呈現出豐富性、復雜性和多變性。語文課堂教學要確保有效性,必須仔細揣摩學生課堂的學習情景,刪繁就簡,作好教學方案的預先設計,并對可能的偶然事情做好一定的方案設計。教師還要研究學生的學習能力,尤其是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要善于在新舊知識之間為學生搭起橋梁。
二、精心設計教育教學過程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關鍵
課堂教育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因此,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應有不同的教學目標,用于指導在課堂上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但除此之外,本人認為還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完成一些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性格的塑造等方面的任務。為了做到行之有效、潤物無聲,課前教師應該心中有數,目標明確。
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語文《我的家》之前,我充分地備好了課,明確了教學目標,設計了教學環節后,又針對本節課中將要涉及到的擴詞訓練,選定了班上擴詞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作為訓練重點、發言聲音太小的學生帶讀、能力較強的學生適度拓展、語言表達清晰的學生總結學詞方法等,勢必使各類學生在此都能得到訓練和表現的機會。由于教師做到了心中有數,才能及時準確地評價學生的表現,讓學生在此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受到激勵。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之中,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學習效率就會很高。
三、及時測評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延伸
測評是有效教學的必備環節,既可以使我們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發現學生學習的困難點,調整教學策略,查漏補缺,改善教學方法;又可以及時消化鞏固新課內容,便于學生自主突破,從理解邁向掌握,直至應用。測評的主要方式:當堂檢測、課下作業、其他課時關聯提問等等。
精講善練與及時反饋在課堂教學中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只講不練,或無效的練,就不能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無法反饋。而要做到精講精練,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問題,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竭力避免教學資源的浪費,精講精練及時反饋的目的在于使學生主動練習中,認真體會教師的講授,進行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并在這一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教師組織有競爭性的練習,學生就會積極地動腦、動口、動手;教師及時地進行檢查、反饋,學生就能及時地反思與矯正;教師科學地布置課外學習,學生才能積極地完成課外作業。
對學生在課堂上方方面面的表現,要及時加以總結,適當給予鼓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了解學生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如在講完一篇課文后,讓個別學生復述;指導寫完一個生字后,讓學生說說是怎樣記住這個生字的,然后把生字擦掉,請中等水平學生上臺板書演示。有時,對于基礎差的學生,也就是學困生,我們要更多關心和體貼他們。
為防止“以練代教”、“以題代講”的現象,我們要強調:1.作業和當堂所學內容不能脫節,注意層次性和題量,注重學生對于學科知識的整體收效;2.精選作業內容,為下節課的預習作好鋪墊;3.善于反思作業完成情況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4.充分考慮學生學情的差異性,按照課程標準及時、準確、嚴格地進行評價,給學生以充分指導,激發他們更大的學習熱情。
測評有效地解決了教師“我講過了,不知他們會不會”、“我講完了,我的任務就完了”等惰性習慣和敷衍毛病,使課堂教學有效性得到了有效實現。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無論是行家里手,還是年輕教師,在各自的認識層面上都會發現不足,都會留有遺憾。如果不及時反思,很多感覺稍縱即逝,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還會出現類似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之余,留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及時捕捉問題,總結得失,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要。
責任編輯 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