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范讀引路。激發興趣
1 重視教師范讀
教師精彩的范讀本身就是對學生語感培養、訓練的一種好方法。我聽過一些特級教師的公開課,的確,學生的個性化朗讀是一個亮點,表現出了對文本的理解感受,讀出了獨特的感悟程度和角度,甚至同一感受有不同的讀法。但我在體驗學生朗讀的時候,總能聽到大師精美的朗讀,一詞、一句、一段,或是先學生而讀,形成濃厚的情感氛圍;或是學生反復朗讀尚欠火候時示范導讀,畫龍點睛;或是學習重點內容處聲情并茂、抑揚頓挫地讀,讓學生品味賞析,促進學生情智共生等等。徐世英先生是這樣理解講解朗讀的,他說:“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賦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貫、顯現。在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正是教師的范讀對學生的個性化朗讀起著鋪墊、激趣、糾正、熏陶、催化作用,教師的范讀因而能更有效地指導著學生的個性化朗讀。
2 分層領讀
教師范讀后,可讓學生當小老師一句一句領讀。這樣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選到的學生,他的朗讀水平得到老師的肯定,喜形于色,這樣一來,充分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進一步激發了朗讀的興趣。對其他同學來說也是很好的促進,大家都十分專注地跟讀,因為如果表現出色,也會當選為小老師領讀。
3 師生相互激勵,提高朗讀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不是對學習目的的認同和學習意義的理解,更多的是對學習過程本身感興趣,而競賽和在競賽中的相互激勵,則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我的競賽手段有:①把自己看成他們中的一員,參與到他們的朗讀比賽中。剛開始學生會不敢和我比,都說:“你是老師,肯定比不過你。”于是我故意在讀課文時,不經意的地方錯幾個字,讓學生覺得,老師也沒有什么了不起,也有犯錯誤的時候,激勵學生敢和我比賽。慢慢地,學生也不再害怕和我比賽,甚至因為要戰勝我,而在家,在課余時間反復練習,在課堂上仔細聽我的朗讀,抓我的朗讀小錯誤,一段時間后,我發現學生的課文讀得更好了,膽子也大了。②各個層次的學生分別進行比賽。學生難免會有個體差異,全班一起比賽,對一些本來基礎不太好的學生來講,比較吃虧,并且長此下去,會打消他們朗讀的積極性。于是我根據班上的情況將學生分成幾個層次,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這樣他們在平等的條件下進行比賽,同時在比賽完后,讓學生互相說說對方的優點,說說自己哪些地方比他強,然后再比。這樣一輪又一輪的比賽,激勵過后,鞏固了學生的朗讀水平,也培養了學生朗讀能力。
二、傳授朗讀方法。掌握朗讀技巧
當大部分學生對朗讀產生興趣時,教師要趁勢交給學生讀書的“金鑰匙”。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傳授方法時不能操之過急,起點要低,要逐步引導,循循善誘。
1 讓學生養成認真讀書的習慣
要求學生朗讀時做到一個“準確”,即:不讀錯、不添字、不漏字,發音清楚、響亮、不拖音。避免低年級學生因理解能力差出現的唱讀、讀破句現象,讀得流利。同時還要指導學生讀好停頓和重音,這非常重要,試想一下,學生如果一口氣把課文讀完,語調從頭到尾都是一樣的,那就談不上是朗讀了。
2 朗讀時學會抓住關鍵詞語
讀好關鍵詞語能幫助學生體會句子里含著的意思和情感。“熟能生巧”,隨著朗讀文本數量的積累,學生逐漸學會自己捕捉文中的關鍵詞語。語感在悄悄地形成,這樣就可放手讓學生自由讀了。
3 思考聯想,自我感悟
教師可以憑借角色效應,創設情境,在情境中分角色朗讀,讓學生擔當角色,引導他想象、體會人物的心理、情感。這樣朗讀起來不但抑揚頓挫,還會飽含深情,極富情趣與感染力,課堂氣氛也會活躍而和諧。在我的課堂中,經常可以看見學生三五成群在一起,商量怎樣將自己的角色演好,課堂氣氛非常熱烈:比如:在一年級下冊《小伙伴》中,三個小朋友瑪莎、安東、安娜對話時的不同語氣,我讓學生分別扮演這些角色邊演邊讀。學生不但將課文中不同角色的語氣都讀出來了,而且演得活靈活現,剩下看的同學也看得津津有味。
對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朗讀訓練,不能單純地追求形式美,擺“花架子”,而是要通過多種方法的訓練落到實處,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和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為今后的學習作好鋪墊。
責任編輯 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