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進入高三復習備考階段以來,各類模擬考試接連不斷,與此同時,學生知識與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也不斷地顯現。其中在第二輪復習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每次模擬考試,他們面對數字表類試題都顯得很迷茫,不知應從何入手。這類試題恰恰在近幾年高考試題中曾多次出現,為此我專門用兩課時組織了此類試題的解法探討課。
一、真題實戰訓練
課前我精心選輯了近三年全國各地高考試題中的此類試題,并將其印制成試題備用。同時我對此類試題的特點和解題思路進行了詳細的推理、演繹和分析。在第一課時以考試的形式讓學生完成對精選試題的解答,并要求體會在解題過程中的感受和疑惑。
二、合作探究,現身說法
第二課時從學生的疑問出發,將學生分成6人一組的8個探討小組,在探討的過程中,我設計了四個問題,并要求學生探討回答。1.你認為此類試題有何特點?學生探討回答(每組每題派一位代表發言,此為綜合整理后的內容,下同):此類試題以某一時期的某一方面的數據資料為情景來巧設試題,并對表中數據加以時間或空間的說明,來考查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2.你認為怎樣做才能省時并初步把握試題的信息呢?學生討論回答:先閱讀問題,帶著問題來閱讀對表的說明、出處和表中的內容,使閱讀帶有目的性,提高閱讀效率。3.那么我們應如何去解讀表中內容呢?學生討論回答:首先要找出問題要求的內容來分析比較,將分析所獲得的信息聯系教材,與已知的知識聯系起來,挖掘材料的深層信息。4.我們獲得的信息是不是試題要求的全部答案呢?學生討論回答:不是,我們回答時應根據問題的設問來回答。
三、得出結論——建構解題的基本思路
我與學生一起把共同探討的解法和步驟總結并以板書的形式寫在黑板上。思路如下:A.兩頭看,項間比:①兩頭看:看頭——對材料的概括說明:包括對表內容的說明,尤其要注重時間、地點等。看尾——看材料的出處和針對材料所提出的問題。②項間比:據問和看獲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給信息找項比較或分析,找出數字變化或獲取特殊數字的含義。B.察變化、譯文字:把發掘的數字變化或特殊數字的信息,譯成文字信息。c.聯教材、掘信息:據譯成的文字信息,聯系教材,揭示其深層隱含信息。D.細審題、扣而答:仔細閱讀問題,據問而作答。
四、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檢驗
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此類試題解法的掌握和證實方法的可行性,選擇了所印資料中的一道試題,用多媒體展示,并和學生共同解答。其具體過程如下:
例題:(08四川文綜卷,3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三1913年—1918年外國輸華棉紡織品總值變化表(表略)。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13年—1918年外國棉紡織品向中國出口的總體變化趨勢及原因。(12分)
剖析:①由兩看可知:此表為1913年—1918年外國輸華棉紡織品總值變化表。問題為:指出1913年—1918外國棉紡織品向中國出口的總體變化趨勢。②由項間比,察變化、譯文字可知:如圖。③由聯教材、掘信息可知:此部分為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階段。④由細審題、扣而答可知:趨勢——出口額雖有起伏,總體呈下降趨勢。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強無暇東顧,民族資本的外來競爭減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解除了對民族資本的束縛;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勵民族資本發展的政策;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
在本節課的實踐中。我通過以試題為情境設置疑問,使學生在疑惑的驅使下,主動參與合作探討。在共同探討與解決疑問的過程中,不但總結出了解答技巧,而且鍛煉了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啟示如下:在習題專題課組織時,要有針對性,探討方法要講究策略,即設疑——議疑——釋疑;習題選擇要講究,精選典型試題是進行方法探討的關鍵;合作探究力量大,學生綜合素質得提高。
總之,在組織習題專題復習備考時,不但要有針對性,還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參與和總結解題的思路,注重問題探討的過程和體驗,進而在“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形成解題技能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教師要適當把握自己的角色,在新形勢下不能從自身已有的經驗出發,而是應轉變傳統觀念,即“教師要從‘傳道者’轉向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從‘解惑者’轉向發現問題的啟發人;從‘授業者’轉向解決問題的參與人”。
責任編輯 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