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英語教學在農村小學中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結合這一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我從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入手實施創新教育,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等綜合素質。
一、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農村小學教學英語這幾年,我首先從引導學生獲取知識多渠道入手,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 充分利用高年級學生資源。農村小學英語教師短缺是現階段存在的普遍問題,教學時可以利用高年級的學生,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節假日的休息時間來教低年級學生學說英語。高年級教低年級學生的過程,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讓高年級學生自覺復習的過程,高年級學生為了不在師弟、師妹面前丟丑,就在努力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再復習舊知識。對低年級學生來說,高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教他們學說英語,減輕了他們的心理壓力,學起來比老師教更快,同時轉變了他們只有老師教才能學的觀念,也為學生的交流提供了充足的機會。
2 充分利用電教資源。想學好英語重要的一點是多聽多說,通常的課后作業中要求學生回家聽錄音,但大部分學生認為聽錄音不是作業。針對這一現象,我把聽錄音拿到課堂中:每個小組準備一臺錄音機,由組長負責,主要是學習錄音上的語音、語調。最后通過一些具體的活動,比一比哪個小組自己預習的效果好,評出優秀小組、優秀組長、模仿秀。這樣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針對性地聽英語,有的小組成員為了聽明白一句話,通常在復讀機上聽二三十遍,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聽力水平。同時每個小組根據自己小組成員的實際情況自主學習課文,其學習速度和效果遠遠超過了進度。在后面的學習中,無論是學習新知識還是組織游戲、活動,不用再去克服生詞或是生句子的障礙,更有充足的時間去開展各種活動。
二、多方組織活動,攻克單詞難關
要想學好英語,保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首先要過英語單詞關。而英語單詞多年來一直是英語教學上的一塊硬骨頭,我在教學英語單詞時,除了利用實物教學、圖片教學、玩具教學、體態語教學、比較教學、感受教學、簡筆畫教學等教學方法外,還組織各種有趣味性的活動幫助學生學習、記憶單詞:通過小組默寫單詞總評、同桌搭配背誦英語單詞、詞語接龍等活動來激發學生記憶單詞的興趣,使枯燥的單詞在富有競爭性的活動中,學生相互督促、自主記憶。
三、建立符合課程標準的評價觀,使學生從評價客體轉為評價主體,促進全體學生發展
英語課程標準實施后,我更加明確了評價的作用,即評價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評價應關注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在評價觀念上,我作到以下轉變:從重視評價的甄別、選拔功能轉向重視評價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服務;從只注重學生的學習結果轉向既注重學習過程又注重學生的學習結果;從忽視情感評價轉向重視情感評價;從統一性答案轉向多樣性答案;讓學生從評價客體轉向評價主體。合理利用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充分發揮評價功能,使學生在英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下面結合教學實際,我談談自己是如何利用形成性評價來展開教學,來提高教學質量的。
1 自我評價:
學習過程中學生依據評價標準對自己的學習和行為進行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需要學生投入,而這種投入可以使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肯定自己的學習,并看到改進的必要性以及進取的可能性。為了讓學生正確而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學習和行為,我通常和學生一起制訂各種評價標準:如討論優秀口頭表達的構成成分、體現良好合作精神的標準等。另外,我為學生提供優秀范例,讓學生知道“優秀”作品的樣子,為他們自我評價提供標準。
2 互相評價、教師評價:
我通常先給學生提供優秀的互評范例,讓四五個學生評一個學生,每個評價者為這個學生的學習行為寫出評語,總結成績并提出改進建議。被評學生根據同學和我的評語寫出一個總結,確定自己的改進目標。通過評議,使學生充分理解評價的標準,逐步增強“我能行”的信心;同時學生學會了信任、誠實、公正地對待他人和自己,聽取別人的觀點,確立自己努力的方向。
3 評價所利用的主要工具——檔案袋工程
檔案袋工程是我在教學評價中最常用的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學生聽說讀寫等行為的記錄;學生自我滿意的佳作;圍繞話題所展開的配圖寫作;教師、學生的互評評語;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的自我反思等。通過檔案袋工程,我能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所作出的努力及所取得的進步,有利于我分析和判斷每一個學生的縱向發展趨勢,為我正確評價學生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使我能對學生的持續發展和提高進行有效指導。同時檔案袋工程也讓學生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績。激發他們自我進取的精神,對他們的習慣養成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