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所占比重最大,閱讀教學的質量,關乎著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形成。課程改革以來。老師們的教學觀念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學生為主體”、“讀為本”、“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的意識正在逐步得到加強。但要想進一步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
一、精心設計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備課環節并不直接實現教學的有效性。但是,要談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從備課設計談起。缺乏個性的教師最終難以成為一名好老師。如果僅是“拿來主義”或者站在老師如何教的角度去設計,那學生與教師的收獲就很有限了。我是主張老師們最起碼自己先讀三遍的,一讀概知,二求自悟,三思學生。尤其是在新教材中富有新氣息的篇目增多,我們集體組織討論的教材學習較少的背景下教師個人的先讀必不可少。在此也建議教研組必須在教師持書上崗之前就完成對教材學習的組織工作。
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最后排列的古詩詞背誦,每首古詩遵循原本,韻味悠遠,既體現了漢語語言的美,又富含深沉的人性美。每首詩內容深淺跌宕,極具內蘊。如何解讀,讓它變得飽滿而富有意義,頗有難度。我參與了個別老師備課的過程,目睹了她們為把每一句話挖透而費盡心思,尤其是處理怎樣引導學生在五年級“與詩同行”綜合性學習之后自讀自悟的問題上絞盡腦汁。要求學生理解要到怎樣的層面,很難把握。詩中情景畫面離學生的生活太過遙遠,如果換上貼近學生生活的引導,學生必然非常興奮,討論之聲絕對會沸騰起來,個性的語言也會展現新時代少年兒童的心志。由此可見,充分考慮孩子的認知能力水平,再解讀文本,才能更好地演繹文本。
二、活性導入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石
從有效的導人新課,通過設計體驗我認識到成功的教學導人要實現兩點:其一是激發興趣;其二是啟迪思維。對于低段的孩子來說,新課伊始,通過富有童趣的語言導入,再借助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給學生視覺上的享受,聽覺上的沖擊,使學生得到情感上共鳴,心靈上的啟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促使他們用一種良好的狀態去學習新的內容,克服學習的厭倦心理,被動心理。據有關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強迫學生學習,學生對所學的東西是很難保留在記憶里的。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導入新課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啟迪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為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開了好頭,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肯定會得到提高。
三、適時適度設問,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要想充分發揮課堂提問應有的價值,須把握好三個“度”。
1 注意難度,使問題呈現“坡”形
問題的難易度,是衡量提問有效性的首要條件。切合實際、引人深思的教學提問,有助于點燃學生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瀾,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 體現深度,使問題具有針對性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的設計,都需要教師在關鍵處著力,所提問題要突出課文重點或教學重點,抓住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的契機點,切忌“隔靴搔癢”或者“哼哈無用”,使問題擊中要害,在逐步解決問題時,形成語文素養。
四、讀悟讀寫相映隨行,是通過語文實踐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點
1 讀悟結合,形成個人主見
邊讀書邊思考的語文習慣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至關重要,品讀頓悟是語文學習的至極境界。朗讀和感悟的有機結合才能使讀有價值,思有基礎。在執教《畫楊桃》一課時,老師們都會抓住“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提起楊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有時候看起來真像個五角星。因此,當我們看見別的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的時候,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么角度看的。
2 讀寫結合,形成語文能力
在執教《懷念母親》一課時,通過師生共同感受體會到母愛的偉大與無私之后,在學生情緒高漲之際,課堂氣氛活躍之時,我們可以從讀寫結合的角度出發安排練筆:寫下你此時此刻的感受。趁熱鑄鐵,利用文本之勢,進行習作訓練,充分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從而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培養,促成了語文能力的有效形成。
老師!你今天的課堂教學有效嗎?應該是學校和教師常思常新的問題,使其變成管理和執教的習慣。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全體語文教師共同的話題,共同的研究使命,共同的追求。
責任編輯 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