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語文階段測試,有這樣一道題——閱讀下面一段文字,根據所給文章內容,為全文補寫一個結論句:
美國一所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要求學生們在下面三種情況下,選擇其中的一種,對其進行捐錢援助。
—是非洲中部遭受嚴重旱災,許多人正面臨死亡的威脅;
二是大學中一名成績優異的學生,因為無力負擔學費,已處于無法繼續學習的困境;
三是購置一部復印機;放在系辦公室供學生們使用。
學生們以不記名方式選擇。結果有85%選擇捐錢買復印機;有12%的學生選擇捐錢資助成績優異的學生完成學業;只有3%的學生選擇捐錢援助非洲難民。
題目是要求寫出這個實驗一方面說明了什么,另一方面說明了什么。
有不少學生都作了這樣或類似這樣的回答:這個實驗一方面說明人是自私的,另一方面也說明現代學生切實需要加強道德建設。這些答案讓我毛骨悚然!我們的孩子怎么了?
其實這個實驗表明的是,一方面每個學生都不同程度地關心他人困難,愿意給予幫助;另一方面說明大多數學生更關心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這才符合人之常情呀,那為什么有那么多同學會作出上述答案來呢?
跟他們交流時,他們說因為購置復印機可以自己用,所以就愿意捐錢,當然是自私自利的行為,而要給需要幫助的非洲難民捐款,愿意的人就少了,更說明這個問題。而后面一句的唱高調則是受一貫的思想道德教育所形成的思維定勢。
這讓我想到,現實中我們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還是存在問題的。捐款是自愿行為,少捐甚至不捐并不代表不道德。如果只是站在自己所謂的高高在上的道德臺階上,用一個什么標準去衡量其他人,并給人家貼上道德優劣的標簽,是極其荒唐的。而要人為制造所謂的道德競賽,則更是惡劣的道德綁架。口號式、標本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經讓我們孩子的眼光里缺乏人性光芒了。用這樣的眼光看世界,勢必會錯位。
在具體教育過程中,德育目標脫離社會實際的問題長期存在。標準高深不能適應現實生活。更不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在一定程度上違反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客觀規律,而且內容抽象,無法指導學生的社會行為。想想看,當學生對內容不能完全理解甚至不感興趣只是死記硬背形成一個考試時需要的一個答案時,學習、接受和執行的效果可想而知。同時,大一統的說教式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讓學生成了社會機器的裝飾性掛件,沒有獨立存在的價值。評價—個人或一件事是否道德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而不應該妄下結論。
教育對象是鮮活的,是有自己獨立思維意識的,他們有用自己眼光評判道德的需要。而道德教育的方向、內容、目標不從他們的發展需求出發,怎么會有效果呢?
弗洛伊德將人格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滿足的一切本能的驅動力,它按照快樂原則行事,急切地尋找發泄口,一味追求滿足;自我,處于本我和超我之間,代表理性和機智,具有防衛和中介職能,它按照現實原則來行事,充當仲裁者,監督本我的動靜,給予適當滿足;超我,代表良心、社會準則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層領導,它按照至善原則行事,指導自我,限制本我。借鑒弗氏人格劃分理念可以看到,只有讓三個“我”和睦相處,保持平衡,人的精神才會是健康的,道德才會是高尚的。我又在想,過高的不當道德訴求極有可能讓學生最后形成的道德標準不是真正的道德,而是“偽道德”。面對當今越來越嚴重的誠信危機,有人甚至喊出了“寧做真小人,不做偽君子”的口號,可見人們對虛偽的痛恨。我們如此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試圖要把學生培養成君子式的完人,而沒有顧及實際生活。因此,我們的教育不能高高在上,不能讓道德在孩子們的眼里只是海市蜃樓。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