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程標準》要求:通過音樂作品中所表現的對祖國山河、人民、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贊美和歌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寬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建立對親人、對他人、對人類、對祖國、對集體的熱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由此可見,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好途徑。
一、讓音樂打動學生的心靈
首先應該從音樂本身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那典雅抒情的小夜曲使人心曠神怡,那流暢輕盈的舞曲使人精神振奮,那優美如夢的室內樂使人充滿冥想,那史詩傳奇般的交響樂使人情志高遠,那剛勁有力的時代曲使人豪情滿懷……這就是音樂的魅力。音樂能陶冶情操,提高人的道德修養,推進人們奮發向上。例如:在給學生欣賞《二泉映月》時,讓學生先從聽覺上感受那“斷腸”、“悲凄”之聲,再給學生講述《二泉映月》描繪了一位迷茫凄苦的流浪盲人的形象。并講述作者阿炳坎坷不平的一生,強調他訴說著阿炳的悲怨與感嘆,也包含著阿炳的剛強。最后告訴學生:難怪世界著名指揮大師小澤征爾在聽了我國二胡演奏家閔惠芬演奏的《二泉映月》后,激動地說:“斷腸之聲不禁叫人凄然淚下,只有跪著聽才有資格。”這段生動、鮮活、感人的介紹,再加上優美的旋律給人帶來豐富的想象,還有欣賞的共鳴,真是讓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趁熱打鐵,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讓學生了解過去,了解爺爺奶奶、父母的生活年代,明白自己的確生活在幸福之中,生活在蜜糖罐里。更要讓他明白:要使這種生活更加甜蜜,那我們的祖國就必須更加繁榮富強,就必須加快發展的腳步。對我們來說就必須團結一心,不怕吃苦,積極上進,努力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全面發展,強身健體,建設祖國,裝扮祖國,創造美好的未來。
二、從歌詞中尋找德育之根
每一節音樂課的教學目標,都滲透著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從作曲家的思想到音樂旋律的時代性,從老師對每節課音樂教學的目標要求到每一首歌詞的內涵,都貫穿著對學生愛祖國、愛黨、愛人民、愛集體、愛大自然、愛勞動、團結同學、尊敬老師、遵守紀律、遵守社會公德的教育。例如:初一剛入學第一節音樂課練唱《國歌》時,就讓學生體會祖國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辦,先烈們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為我們打下了美好的江山。我們呢?應該為祖國而勤奮努力學習,學到更多的知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用鏗鏘有力的旋律感染學生、用美好生動的語言激勵學生。當學習《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時,讓學生一邊精神飽滿地唱好這首歌,一邊想著自己平時應怎樣不怕困難、不怕敵人、堅決斗爭、頑強學習,當好革命接班人。教育學生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在觀賞美國電影《音樂之聲》時,讓學生一邊感受音樂的美、旋律的活潑,一邊體會上尉那種在奧地利危急時刻依然愛國的思想境界,并且學習他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從音樂所表現的故事中滲透德育
每首歌曲,每一段音樂,每一部歌劇、舞劇、合唱、組歌等等,都無不包含著許多動人的故事。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從音樂故事中受到好的教育,悟出人生哲理也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在歌曲《蘇武牧羊》的教學中,首先講解蘇武牧羊的愛國故事,讓學生從故事中體會蘇武“能使匈奴心驚膽戰共服漢德威”的報國之心,通過這個歷史故事,讓學生懂得連雁都不飛的西伯利亞,蘇武卻度過了十九年。進而更加體會蘇武的愛國精神,這樣不僅歌曲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也得到了加強。
的確,音樂教學的諸多環節中,處處隱藏著德育的基因。德育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德育是我們教育中不可忽視的教育思想。“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當新課改之風吹遍大江南北時,我們千萬不可忽視德育的滲透;“千鈞霹靂開新宇,萬里東風掃殘云”,我們的社會縱有天翻地覆的變化,德育之根不能變。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