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年新課改的實踐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已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如充滿個性的瑯瑯書聲。基于文本的閱讀體驗和扎扎實實的語言訓練等。到底怎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好課,是一堂高效的課?
一、有效的課堂學生很積極
一堂課的有效與否,不是上課的老師說了算,也不是聽課者說了算,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學生。如若學生始終能被精彩的課堂所吸引,在強烈氛圍的渲染下不知不覺地度過40分鐘,學生在一堂課中始終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課。
1 學生興趣高,都能積極參與
有效的課堂,學習的興趣不只是一兩個人的興趣,也不是一些尖子生的興趣,而是全體學生的興趣。有效的課堂不是表現在學生很悠閑,無所事事,而要看學生是否能積極參與。狀態良好的學生,總能積極踴躍,滿懷激情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正是這種高度的參與使他們忘卻了疲勞,因此,他們的學習是主動的,而且是高效的。
2 個性張揚又不失邊際
有效的課因為有學生的參與而變得實在,也因為有學生個性的張揚而變得生動。我們在聽課的時候,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老師的教法,而是一些學生出乎意料的回答。課堂個性化閱讀,切忌毫無邊際,為了課堂的一時熱鬧,不去正確地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例如《落花生》一文,雖然拿花生跟蘋果、石榴比較,但在贊美花生的同時也決無貶低蘋果、石榴之意,《狐貍和烏鴉》一文寫了狐貍用各種手毆騙了烏鴉的肉,表現的是狐貍的狡猾而絕非聰明。
二、有效的課堂必定樸實
有效的語文課堂應是原生態的課堂,“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提質量”才是語文課堂終極目標。
1 目標明確
新課標提出三維目標的要求,但在實際操作中,有的訓練目標不明,有的不知如何落實,最后只是重了知識輕了其他,有的有意擴大三維目標,課外知識大量擴充,喧賓奪主。要么課堂密度太小,效率低,要么密度太大,無法落實,這些都是造成語文課堂低效的原因。三維目標看似各有側重,互不關聯,實際上則是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協調統一的。在一堂課中,三維目標往往需要以“一維”作為突破口,以此來實現三維的聯動,而并不是面面俱到,機械地體現。因此,一堂樸實的課,要求教師在設計時做到目標明確,從而使聽課者感到中心明確,重點突出,留下較深的印象。
2 教法靈活,媒體運用適度
教學方法是為目標服務的,有效的課堂并不是方法越多越好,或者說方法越新越好。我想,教學方法應是按照學生的學習起點、教學的內容與目標進行選擇,靈活簡便一點,實用就好。“探究式”和“讀講式”這兩種學習方式沒有哪一種絕對的好,哪一種絕對的不好,關鍵要受學生的歡迎,符合課文的特點。
在教學中有些教師過分地推崇多媒體,勢必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評價多媒體在一堂課中的作用,應該審視多媒體的運用是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否起到了簡便快捷的作用,應該走出為用而用,盲目“拿來”,以輔代主、忽視文本等幾種誤區。
3 重視真實的錯誤
“文似看山不喜平”,過分流暢的課也不見得好,過分流暢,要么問題太簡單,要么這是一堂經過排練的表演課。我想,一堂有效的課,它的教學過程流暢應該表現在問題設計上清清楚楚,讓人一目了然,并且富有層次性,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得到,教學過程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沉默,讓人看到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步和成長的過程。一節只需教師發問不需指導的課不是有效的課堂。
三、有效的課堂能體現語文價值
語文課曾經被上成思品課、常識課、鑒賞課、故事課、課件展示課,其重要原因都是沒有準確地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課程的性質弄明白了,語文該教什么也就明白了。找到了語文教學的價值所在,語文教學也就有了方向。
1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要看學生有沒有充分地讀,有沒有讀和寫的結合,有沒有掌握一些自己讀懂語文的方法。在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教師首先要仔細揣摩文本的內容,關注作者是運用怎樣的語言、方法和形式來表達情感的,自己讀不懂,又怎樣教學生呢?其次要找到訓練的點,有經驗的老師教學之所以有效,是因為他們能找到典型的字詞、典型的句段,讓學生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重視語言積累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肯定要有語言實踐,也就一定要有語言的積累,一節課中,學生該記住的東西就要讓他記住,會認的字,會寫的字詞,要求背誦的篇章都盡量在課堂內完成,讓學生在課堂內就能感受到成功感。不要把這些任務留到課外,使語文教學走到高耗低效的老路上來。力求把課外的時間用在廣泛閱讀課外書上,讓學生在博覽群書中提高語文能力。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歸根到底是在追求語文教學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體的標準及其評價體系上,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絕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種刻度來衡量,只有形成更多的共識,才能更有利于新一輪語文課改的推進。
責任編輯 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