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幾十億人口中,找不到兩個指紋完全相同的人。如果說,人類所發現的109種化學元素也有“指紋”的話,那么,其“指紋”會有些什么樣的不同呢?
焰色反應的問世
焰色反應是指各種金屬及其同類,在高溫下都能發出自己特有的彩色光的一種發光現象。例如,鈉是黃色,銅是藍色,鍶是紅色,鉀透過藍色的鈷玻璃看是淺紫色等等。這種奇異的發光現象最早是誰發現的呢?
德國有位青年化學家叫本生,在1854年發明了一種煤氣燈,可以方便調節火焰大小,并能在化學實驗室中用來吹制玻璃品,人們管它叫“本生燈”。
這種燈點燃時不冒煙,其燈焰可以變得極熱,而且沒有顏色。一次,他用白色鑷子夾了一顆食鹽放進火焰里灼燒,發現平時總是微弱的淺藍色的火焰變然變得很黃。改用白金絲蘸一點鹽的水溶液亦得到同樣結果。
善于思索的本生對此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反復試驗,他觀察了其他一些化學藥品在火焰中的表現,最后斷定,某些含金屬的化合物經無色的火焰灼燒能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顏色。
相應地,只要通過對這些顏色的分析,不消幾秒鐘就能檢查出任何一種物質的組成。
光譜分析的誕生
對單一的化合物進行了試驗,本生又試驗混合物的焰色反應。結果麻煩來了。譬如,凡是混有其他金屬鹽的鈉鹽溶液都顯出黃色火焰。為此,本生想方設法分辨每種顏色。 一次,他用一塊藍色鈷玻璃來觀察火焰,發現黃色不見了,卻看見了一種淡淡的紫色,后來才知道這是鉀鹽所致。但是,當把鍶、鋰和鈣的鹽混在一起時卻很難一一分辨其紅色火焰。
1859年初秋,做了一年焰色反應試驗的本生向他的朋友、德國光學專家基爾霍夫求助了。于是,兩位科學家通力合作,他們從牛頓研究太陽光的方法中得到啟示,用棱鏡和放大鏡做成了一架分光鏡。他們利用這種分光鏡把火焰分解成一條條光道,逐行進行研究。 經過大量的實驗,他們發現每一種元素都有其特定的光譜線,這些光譜線都有固定的位置。他們最后的結論是,兩種元素的焰色可能是一個模樣,但是它們的光譜線的顏色、數量和位置卻不會完全相同。這樣,光譜線就成了分辨化學元素的彩色“指紋”。倘若把每種元素的指紋都畫在紙上,便可很方便地進行對照查找。于是,一種對物質進行化學分析的新的方法——光譜分析法便誕生了。
科學家的得力助手
利用這種方法,人們對多種元素的混合物毋須分離、純化,只要從其火焰的光譜圖上就可以對著“指紋”迅速確定它的成份。 1860年的一天,本生和基爾霍夫在給杜爾漢礦泉水做光譜分析時,發現在光譜圖中,除了大量的鉀、鈉、鈣和鍶等元素的光譜線外,還有兩條從未見過的相互靠近的天藍色譜線。
他倆推斷,新的譜線一定意味著新的元素的存在。他們將新元素命名為銫,即為天藍色的意思。不久,他們終于從礦泉水中提取了11克銫的化合物。不到一年,他們用同樣的方法又從鋰云母中發現并命名了銣,亦為暗紅色的意思。
本生和基爾霍夫這一系列的發現很快引起了化學家們的重視,他們紛紛借助光譜分析這一法寶,把一些在自然界中含量很少或者很分散的元素不斷尋找出來。1868年,法國天文學家詹森和英國天文學家洛克耶利用一次全日食的機會,用分光鏡觀察日珥的光譜,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光譜線,他們斷定這是一種新的元素,將它命名為氦,即“太陽元素”之意。 27年后,英國化學家拉姆賽終于從瀝青鈾礦中發現了氦。這樣,人們根據元素的“指紋”,發現了距地球一億五千萬公里之遙的太陽大氣中,含有60多種元素,從而打破了對太陽的神秘感,推翻了所謂“恒星的化學組成是人類絕對不能得到”的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