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俗稱“過年”。傳說中,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物,每到農歷臘月的最末一日便出來作惡。后來人們發現,“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于是用貼紅紙、燃燭光、放爆竹趕跑了“年”。于是,民間便有了春節貼對聯、點燈守歲、燃放爆竹的習俗。
除夕,又稱“年三十”。在我國傳統風俗中,過年的慶?;顒泳蛷倪@一天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春節前要祭灶、祭祖、 掃除污穢。除夕要貼門神、對聯,吃餃子,放鞭炮,守歲等。正月初一,晚輩要向長輩拜年,然后至親友家賀年。另外,還有給兒童壓歲錢、舞獅子、耍龍燈、賞燈會等習俗。
燃爆竹
據古代志怪小說集《神異經》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但它怕竹子爆聲。于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宋代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寫了燃爆竹的過程:“截筒五尺煨以薪,節間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將仍疾走。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馀威可驅癘?!?/p>
南宋開始出現了用草紙裹火藥扎成卷形的爆仗?!段淞峙f事》中有:“至于爆仗,內藏藥線,一連百馀不絕。”此指用藥線串在一起的鞭炮。明代黎淳有詩《爆竹》:“自憐結束小身材,一點芳心不肯灰。時節到來寒焰發,萬人頭上一聲雷?!彼伒氖恰吧炖住保狈剿追Q“二踢腳”。
拜年送名片
古時,倘若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即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層社會。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詩云:“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p>
現代的賀年片、賀年卡,可以說是其遺風。
饋春盤
古代在立春有吃春盤的風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人們把面粉制成的薄餅攤在盤中,加上精美的蔬菜食用,故稱“春盤”。
春盤又稱五辛盤,類似于今天人們常食的春卷?!侗静菥V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
鞭春牛
鞭春牛,俗稱打春牛。這一習俗興起于西周,漢唐時相沿成習。一般以四人抬泥塑春牛為象征,由春官執鞭,有規勸農事、策勵春耕的寓意。后來這一迎春儀式演化為盛大的歌舞聯歡活動。明代鞭春牛還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畫更畫出大象和春牛做伴,取意“萬象更新”。
放燈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我國漢代就已有慶賀元宵之俗,至唐,規模更為盛大。
在唐代,長安每天晚上都要戒嚴,可一年中有三天例外,那就是元宵節前后,只有這三天晚上準許百姓上街通宵游玩,觀賞各式燈火。蘇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描寫了長安城正月十五晚上的熱鬧情景。
猜燈謎
猜燈謎也是我國獨有的一種文娛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
《武林舊事》等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富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戲雜陳。詩謎書于燈,映于燭,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焙弥i者更組織有謎社。
謎社在清代極為流行。其間謎手云集,每以茶館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為燈謎活動場所?;蜓芯刻接?或張燈懸謎,招引猜射,娛樂民眾。謎燈有四面,三面貼題簽,一面貼壁,此燈又名彈壁燈。猜中者揭簽,獲小禮品留念。
(據王弘力《中國古代風俗百圖》編寫)
王弘力(1927-),天津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創作了多部連環畫,其中《十五貫》《天仙配》等榮獲第二屆全國連環畫創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