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新聞媒體上提起自然災害總會加上“50年一遇”“百年一遇”這樣的定語。那么,這“N年一遇”的評判標準究竟是什么?為什么我們年年能看到“N年一遇”,甚至每年不止一次?究竟是新聞媒體的夸大其詞還是確有其事?下面這篇文章或許能幫助你理解其中的奧妙。
今年是個“N年一遇”之年!剛進入2010年,北方就迎來“幾十年一遇”的大暴雪,接著西南遭遇“50年一遇”的大旱,現在全國各地又紛紛迎來“多少年一遇”的大暴雨,媒體報道從南到北多條河流最高洪峰“千年一遇”……
有網友抱怨,近年來“N年一遇”頻頻出現,人們看到審美疲勞,甚至懷疑它是頂逃避責任的“堂而皇之的帽子”。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問:“N年一遇”到底是算出來的還是拍腦袋想出來的?是不是哪里都能使用“N年一遇”?N是不是可以無限放大到幾千幾萬?
根據當地很長時間的水文歷史記錄,可以計算出某量級的洪水在這個時期內平均多少年出現一次,也就是洪水重現期。如果某量級的洪水重現期為100年,則表示當地發生此量級洪水的概率為1%,就是俗稱的“百年一遇”。政府在確定當地防洪建設規模和等級時,要參考此洪水重現期。這樣可以在有效防洪的同時,避免過度建設。值得一提的是,“重現期”要假定“歷史會穩定重現”,而氣候變化可能會讓一個地方百年間“滄海變桑田”。在防洪抗旱決策制定過程中不僅要計算“重現期”,也應該把未來的氣候變化趨勢考慮進去。
洪水重現期的計算并不困難。在2007年高考中,湖南省的文科數學卷就有這樣一道題,要求按照某河流水位概率分布圖,計算出該河流平均至少100年才發生一次的洪水水位。這道題算的就是該河流“百年一遇”洪水的標準。歷史記錄和統計方法都存在誤差和不確定性,因此N一般只取個大數,例如50年、100年。“N年一遇”針對的也是某個特定地區。長江流域某支流“50年一遇”的洪水,搬到常年干旱地區的河里就可能是“百年一遇”。所以,在短時間內看到各地大量涌現“百年一遇”,也并不異常。
由此可見,“N年一遇”的說法代表了歷史上災害的罕見程度,但并不就意味著這樣量級的災害每N年就(只)會發生一次。不過,如果連續多年某地報道“N年不遇”的同種災害,則要么是當地氣候發生了改變,讓原本罕見的災害頻繁發生,要么就是在濫用此類術語。
在描述氣象災害時就不宜使用“N年一遇”。與水文歷史記錄不同,我國的氣象觀測記錄起步很晚,上世紀50年代才開始全面建起統一規范的氣象觀測網絡。全國常規氣象觀測記錄不可能超過百年,所以用“50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來描述氣象災害是很不嚴謹的。
從目前各媒體的報道來看,有些“N年一遇”的使用并非出自業內人士之口,更像是記者隨手寫下的“文學夸張”。所以,相關人員在描述“N年一遇”之前,理應核實數據來源和計算過程,以免對公眾產生誤導。
(摘自《新京報》2010年7月25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