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前段時間,“打假專業戶”方舟子質疑有著“打工皇帝”之稱的唐駿學歷、發明專利、工作履歷涉嫌造假的事件轟動一時。但即使在方舟子幾乎舉出鐵一般的證據后,網上依然有為唐駿辯護的聲音,乃至于質疑方舟子的動機。一件原本單純并且容易理清是非曲直的事情為什么最終卻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本文從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方舟子披露唐駿學歷可能造假的微博, 終于由茶杯里的風暴演變成為“學歷門”。盡管事態發展看上去好像越來越不利于唐駿,但公眾評價卻并非如此,網民們似乎并不會為唐駿是否拿到學位,抑或專利權是否屬于他本人這類事所擾。一個在線調查表明,4760名網友中約76%都認為個人能力遠比學歷重要,只有不到1%的人持相反意見。眾多網友認為,中國作假之人太多,沒必要單挑唐駿,成功更重要,等等。綜合而論,不妨名之曰,只要成功,一切皆OK。
早有論者指出,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文化更推崇現世的價值,經典中隨處可見此類論述,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將短暫一生中的成就和作為,視作人生價值的體現。對于普通百姓而言,或許并無此等抱負,但人生價值的寄托也與之有所同構,即都將此生或現世的成就和作為置于優先位置。因此,推崇成功,不及其余,實為中國人價值觀內的“深層結構”,鮮有人能出其外。
中國傳統文化盡管推崇現世價值,背后仍有超驗的理想或者說超越的價值作為后盾,即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因此,雖推崇現世功利,也需要遵循一定之規,這才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常態。然而,也曾有漢學家指出,以現世功利為優先的中國社會和信奉基督教的美國社會一樣,都有若干基于價值觀的道德模范。不同的是,基于宗教信仰所形成的普遍約束,在美國社會遵循這些模范所體現的價值,如誠實無欺(華盛頓與櫻桃樹),又如刻苦上進(林肯的小木屋),很可能會獲得社會意義上的成功;而在中國社會遵循這些模范,如臥冰求鯉,又或者如割股療親,則可能會付出無可挽回的慘痛代價。因此,中國社會的道德勸誡同時存在著矛盾的理想和現實兩種指導意見:既有忠貞不二,又有良臣擇主而事;既有寧為玉碎,又有留得青山在,這就使得包括誠信在內的諸多道德規范并不具備壓倒現世功利的超然地位。當方舟子們用誠信這一價值規范質問唐駿時,其實隱含了誠信的超然地位,而很顯然,絕大多數當代中國人卻未必也這樣認為。
方舟子們與普通網友之間的落差, 可以代換為接受現代(西方)文明洗禮的部分中國人與大多數依舊沿用傳統文化的中國人在價值理想與現世功利的關系認知上的差異。前者更認同價值與事實的二分,并堅持用價值評價事實;而后者則認為,價值與事實很難分開。盡管后者也多半承認誠信是一種價值,但同時也傾向于認為,成功本身也是一種價值,在很多時候,成功甚至是一種更高的價值。當方舟子們以誠信相質問時,不啻是說,不誠信的成功是可疑的,不值得推崇;而同情唐駿的聲音則認為,成功本身就說明了其價值,至于不誠信,不過是對這一價值的一點小小的玷污而已,不值得大驚小怪。或許,令方舟子們始料未及的是,即使經過這么多年的西風東漸,持有與他們相似的價值與事實二分的世界觀的中國人,依然是那么地稀少。
而在我看來, 出現這樣的落差并不稀奇。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面對西方挑戰的劇烈變遷,已然摧毀了延續千年的傳統社會結構,而唯物主義教育,則將傳統的價值理想一舉掃除,在這種情況下,現世功利勢必成為壓倒性的追求目標。近年來,許多人感嘆社會上物質主義泛濫,享樂主義猖獗,其實皆與此有關。毋庸置疑的是,至少在當下,追逐現世功利仍將是主要的社會潮流。對于在此潮流中浮沉的蕓蕓眾生而言,打動他們的更多是那些鮮活的成功案例,而不大可能是什么新的價值理想。至于價值理想與現世功利之間新的平衡的建立,注定將是個漫長的過程。對于活在這個時代的大多數人來說,或許難以避免采用以下的立場, 那就是: 除了成功,別無信仰。
(摘自《武漢晚報》2010年7月8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