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之余,我喜歡寫寫毛筆字,美其名曰“書法”。書寫水平雖不專業,卻也自得其樂,還常常若有所悟。
一個學生即將畢業,向我索字留念。我問,寫點什么好呢?他倒早已想好——就寫個“上善若水”吧,我喜歡您在課堂上古往今來海闊天空,雖然一時還不能完全領悟其中的哲理玄機,但我會一直記在心中的。您在一次課上說起老子與世無爭、無為而治的思想,我至今記憶猶新,愿借此句銘記您的教誨……
天啊,我竟被感動得一時語塞,這也許是我作為老師的最大欣慰了。我知道自己素不善教,于分數排名之類常居人后而不上心,還常常遷怒于試題的僵化、教案的死板。我原以為,這樣與考試不大相關又讓人覺得深奧玄妙的東西學生是拒絕接受的,畢竟,“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沒想到孩子也有自己的體驗,似乎感覺還很親切,看來祖先們那種樸素而高明的觀物知人的思維基因并未完全喪失。
我便幻想,倘若學生們能因我于課本之外的只言片語而產生一份對經典的敬畏之心,對傳統的眷念之心,對現實的反思之心,也許他們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會比別人多一份個性,多一份創造,多一份超然和恬靜。于是我又聯想到了作文教學。
作文教學更是常常使我陷于苦惱:總是審題立意,謀篇布局,選材修飾;要么開篇要切題,主體要充實,首尾要呼應……一陣口干舌燥之后通常是索然無味不知所云,學生自然更是云里霧中收效甚微了。再牛的語文老師也不得不為應試作文而“折腰”去潛心研究高分攻略,再牛的學生的作文訓練也都是為寫好一篇應試作文而閱讀成堆的滿分作文寶典。久而久之,老師學會了隔靴搔癢,學生學會了無病呻吟。
我不敢妄談如何寫作,即便是在同學們面前。如果一定要說點什么關于作文的想法,我又想到了我練字時經常提筆寫下的那幾個字——聽起來有點答非所問的幾個字——“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中的“上善”也許能啟示我們:做人是作文的前提和基礎。
我知道,情感是寫作的精神支柱,品格是寫作的最終歸宿。“怎樣寫”其實遠遠沒有“寫什么”來得重要,我更知道,快樂地學習、幸福地生活又遠比寫文章更有價值。如果我們的學生都能快樂幸福地感受到自然的美麗、人性的美好,那么寫作一定不是什么問題。于是我覺得,那些觀察自然、發現生活、感悟人性的態度和品質才是我們應該更加關注的內容和培養的目標。而“善”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品德,善良、仁愛、寬容、誠實等人類發展過程中積累傳承的優良品性才是支撐我們寫出感人至深的美文佳作的性靈之源。是的,與其想寫出性靈,不如用性靈去寫作——我想對于一個尚未成年的孩子或者尚未獨立走向社會的學生來說更應該如此。
“上善若水”中的“若水”也許能啟示我們:學會觀察和體悟是寫好作文的第一步。
觀察可以教會我們明察秋毫,幫助我們啟迪心智。老子便從我們最常見最不起眼的水中看到了純潔明凈,也看到了幽靜深遠;看到了柔弱謙卑,也看到了力量非凡。如此這般,他看到的便不是水了,而是人性的至高境界。沈從文在《我的寫作與水的關系》中說得更是玄乎:“我學會用小小腦子去思索一切,全虧得是水,我對于宇宙認識得深一點,也虧得是水。”于是他的《邊城》,水邊的故事也浸滿了水的一切特性。你還覺著作文言必汶川地震、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嗎?也許你更應該把眼球轉向你身邊更真實可見的枯藤老樹、雞飛狗跳、閑言碎語,因為那背后有你能捉摸到的世態人情。
老子騎在牛背上,浮云從他年歲莫辨的臉上流過。幾千年后,我們又一次細細品讀著那句簡單的話:上善若水。也許我們能于不經意間有所發現,有所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