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風靡全球的今天,信息技術已滲透到社會的各行各業,作為信息技術課教師,擔負著培養一代新人的重任。所以根據學科特點,探討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整體教學效率是我們眾多信息技術教師面臨的一個迫切而又艱巨的任務?,F就本人多年來的實踐,談談我的看法。
一、明了課程的教學目標,設定情境教學
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學,能起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目的。我在教學“回收站”內容時,放了一段錄像,錄像的內容是一對新婚夫婦,有了一個新家,搬家那天,他們把所有的廢品扔上斗車準備處理,丈夫掃視一眼斗車里的廢品,發現初戀時送給愛人的一對小泥人,便隨手從斗車里撿了回來,其他廢品倒入了垃圾車,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他們之間戀愛時的信件也被當作廢物處理了,想找回來,可垃圾車已走了,她懊悔莫已。隨后我設置了幾個問題:1.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2.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復嗎?3.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4.回收站是硬盤上的一塊區域還是內存中的一塊區域?5.回收站的大小能改變嗎?學生通過比較、討論,很快就解決了問題,達到了預期目的。
二、激發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大膽嘗試
良好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內部動機和自覺動力,它在學生的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剛學電腦的學生,他們的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做事往往從興趣出發,對于那些單調、枯燥的練習和難以理解的理論知識,教師應特別注意教學方法的選擇,以保持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畫圖”軟件的“選定”和“移動”工具教學中,可以給學生一些幾何圖形,讓學生利用不同的圖形拼出各種不同的建筑、花草、人物等圖案。總之,信息技術課應該讓學生從多種角度去體驗,運用各種模式參與學習,并進行各種交流活動。這樣,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不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綜合性的學習,學生至少會從一種模式中受益。
三、引入小組競爭機制,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信息技術課70%以上要在微機教室上,學生天性好動,上課只顧自己玩,經常做與課堂無關的操作,若組織不得力,學習缺少秩序,那將會變成“放羊式”上機,課堂效果可想而知。上課期間,老師布置了“任務”在各組展開競賽,在競爭的情境氛圍中,較難的“任務”會使學生頻繁的提問導致老師難以及時響應,許多學生仍處于“失助”狀況。這時,組長的及時指導和組內互幫互助既能解燃眉之急,又加強了組內的協作,而組員間的優勢互補,互幫互助,獻計獻策,齊心協力的團隊精神得以潛移默化的培養和體現,老師也能更好地把握教學節奏,巡回指導、點撥各組,并及時表揚做得好的小組與個人,然后組間交流總結經驗、方法。這樣他們在成為學習主人的愉悅體驗中,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拓寬認知,促進發展
信息技術課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應當在原有知識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工具軟件,進行拓寬知識面的教學,如圖形圖像的制作、簡單動畫制作、網頁制作、防毒殺毒等,拓寬這些知識面對學生的發展能起促進作用,而且能鞏固所學知識,促進各種基本操作及應用能力的發展。
信息技術學科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如何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一個非常廣闊的課題。但我相信,只要我們把握信息技術課的特點和教學原則,勇于探索,就一定能創造輝煌,使信息技術課成為親切易學的實用課程,使本門課程真正為基礎教育注入生機與活力。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友誼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