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初中歷史教學和其他學科一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歷史教學,既可以使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又能提升人文素養、塑造民族靈魂。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索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與實效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從而達到“在發展學生的同時實現教師自身的提高”。教師應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實施反思性教學,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推進素質教育的目的呢?
一、對教法的反思
教與學是教育實踐中兩項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動,只有通過教師和學生的雙邊多向活動,才能完成教育的任務,實現教育的目標。教師要重視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組織、控制,并根據教學反饋情況適時對教學活動進行反思和調整。同時,對歷史課堂教學教法的反思和調整須以“尋找問題實施嘗試反思調整優化嘗試”的循環方式展開。尋找問題是教師反思自己在教學中所使用的方法和學生實際接受狀態是否達到和諧統一,從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存在的根源,其中就包括課堂設計、模式運用等;實施嘗試就是為解決前面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有目的地使用新方法進行補救;反思調整是二次觀察、反思教學方法以及補救措施的實施效果;優化嘗試即針對剛發現的問題運用所謂的最佳方案實施教學補救,解決前階段出現的本質問題。而且在問題嘗試反思的每一個步驟中,反思總是存在于每個教學環節和整個教學過程。
二、對學法指導的反思
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要科學地研究“教”與“學”的辯證運動規律?,F代教學是以學生“學會學習”為目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就必須“以學論教”要圍繞學生的“學”來研討教師的“教”。即教師既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學法”,并且把教法與學法統一,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素質。
在現階段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是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最常見、最實用的方法。合作學習提倡課堂學習集體化、活動化、交際化,如把學生分成各種各樣的小組,進行角色表演、完成項目,以及陳述、討論、辯論等。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隨著學生之間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幫助,集體的榮譽感、責任感、領導意識,以及與他人交際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識都會悄無聲息地得到增強,它給學生主動學習和取長補短提供了一種良好的環境和引導,同時,也幫助學生形成現代人所必需的素質。
三、對歷史教材功能的反思
傳統的歷史教材功能觀認為,教材凝聚了人類文明和人類知識的精華,具有權威性、學術性和知識性的特征,教學就是把這些文明和知識的精華教授給學生,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對這些知識的獲取和積累的過程,這種模式是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單向傳輸的過程。教學以教材為本,教師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學生要學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識。隨著教育實踐的發展,這種教材功能觀受到了挑戰。歷史新教材功能觀認為,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包括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學習方法的掌握,創新意識的培養,以及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熏陶。知識、理解學習過程和掌握學習方法是顯性的,直接體現在教材之中;而創新意識、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則是隱性的,是活的教學內容,需要教師通過反思在教材中發掘,并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這樣,教學活動就由單向傳輸變成了雙向互動,這種變革絕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改變。首先,在一個信息爆炸、知識呈幾何級數增長的時代,知識是無窮無盡、永遠也學不完的,正所謂“學無止境”。因而,初中歷史新教材在編排上一改以往的“繁、難、雜、舊”力求“簡、易、少、新”,凸現了創新理念、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那么,教師在研究教材、設計教案時應更多地進行反思,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新教材的新理念,切實推進素質教育。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劉國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