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初,語言學家Henri Holec正式提出了“學習者自主”概念。Holec將其定義為“負責自身學習的能力”,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選擇方法技巧;(2)確定內容進度;(3)確定學習目標;(4)監控學習過程;(5)評估學習效果。此后20多年來,自主學習一直是一個被廣泛關注的話題。國內外語言學界對此概念在理論上給予高度的重視:各位學者紛紛著述立說,進行探討。盡管學者對自主學習的概念的理解和界定不盡相同,但大多數學者都一致認為自主學習應該強調以學習者為學習主體與中心,他們對自主學習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點:(1)每一個學習者都是具有不同需求、興趣、態度和學習能力的個體;(2)每一個學習者學習的方式及速度都不同;(3)每一個學習者都應該被提供學會如何學習的機會;(4)每一個學習者都應該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學者除了對自主學習的內涵予以研究外,還就如何促進學習者自主學習等從多個方面做了研究。
一、培養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意義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的外語教學一直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主導下“重教”,不重“學”,片面強調教師單方面的輸入,強調唯一性和標準化,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忽視個體差異、學習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缺乏獨立提問、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缺乏獨創精神,更不利于學生英語語言綜合能力的提高。一個現實的狀況是,當今世界隨著知識更新的加速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長,終生學習和終生教育成了全球的主導學習理念,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學習者必須掌握獨立于教師和課堂之間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這種形勢下,外語教育發展到21世紀出現了新的教育觀,那就是“語言教學應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育原則,重視學生的主導地位,將以傳授和灌輸知識為主的教育模式改變為以能力和素質培養為主的教育模式,關心學生的情感,鼓勵學生帶著自己的興趣、心理需求和個人經驗去體驗和學習,把權利賦予學生,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獨立思考和處理問題,學會調節自我和適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主動探求鉆研所學的知識、技能和策略以適應各種挑戰。”為了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要“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即形成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和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培養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對策分析
形成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和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它涉及許多因素。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轉變學習理念。學習者所持的學習觀念直接影響他們采取什么樣的學習態度和策略。在研究如何培養學習者自主性過程中,Wenden(1998),Victori Lockhart(1995)發現要培養自主性首先要求學習者對自主學習持有正確的觀念。學習觀念之所以對自主性培養如此重要,是因為它是元認知的一部分,影響著學習者制訂學習計劃、監控和評價學習過程。比如自我效能觀念強的學生會為自己制訂課外學習計劃并采取一些措施使計劃得以實現。相反,那些認為自己行外以外的因素決定著自己學習進程以及學習效果的學習者,他們是很難對自己的學習采取積極主動負責的態度。他們的學習效果也不會有多么好。盡管學習觀念如此重要,但調查研究表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許多學習者并不都一定持有正確的英語學習觀念。我們知道,語言學習并不是那么簡單,學會如何使用語言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有必要讓學習者具有正確的學習觀念:(1)外語學習的關鍵在于自身的努力。(2)外語學習是個復雜的受學習者控制的
認知過程。(3)掌握了適當的學習策略完全可以提高學習效果。只有學習者了解到這些道理,他們才不至于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輸入,敢于向老師提出挑戰,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選擇恰當的策略,主動地尋求知識,達到自主學習。
2.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間的個體差異。Ellis在研究第二語言習得時認為,學習者對第二語言習得存在個人差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學習者對語言學習的看法;二是學習者的情感狀態;三是一般的個人差異因素(如年齡、性別、語言學能、學習動機、學習者的性格等)。自主學習本身就是一種以心理性的邏輯為主導,尊重學生差異,發展學生個性的育人過程。所以,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朝著學生個性化的方向發展,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1)建立學生個人體信息庫,內容包括目前的英語水平、英語語言學習觀、智力水平、認知風格、性格特征、情感特征等等,為個性化教學建立基礎。(2)教學活動在統一的基礎上又要注重差異性。統一性是指教學有統一的目標,統一的計劃。差異性是指對不同的學生施以不同的學習任務。比如,從學習內容看,有些學生語法差,教師就多為他們提供語法學習方法以及材料;有些學生詞匯量少,教師就在這一方面多提供指導;從學生性格特征看,有些學生性格內向,不善言談,教師課堂不宜多提問他們,有些學生性格外向,好表現自己,教師就應該給他們更多表達語言的機會;從學習風格看,教師讓“場依賴型”學習者盡可能多地參與課堂活動,像演講、表演話劇、回答問題等,以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對“場獨立型”學習者盡可能地讓他們多動手,多思考,以培養他們寫作能力。(3)平等看待每一個學習者。由于學生存在著個體差異,每個學生的自主程度不同,他們在學習中會表現出各種差異性,比如,有些基礎差的學生所提問題可能很簡單,甚至可笑,教師不應該對他們存有偏見,應和基礎好的學生一同看待。所以,教學中要啟發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為每個人提供最大程度的自主學習機會,重視個體的常識學習過程,允許每個學生以自己的認知方式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使每個學生在個性化的學習活動中,能力都能得到開發,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富有個性的認知過程。
3.課內課外要相互結合。自主性有不同的程度,可以在課堂內、外形成,不同的教學環境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促進學習者發展其自主性。課堂是語言學習參與者(即學生和教師)的活動場所,也是教師培養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重要社會環境。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通過各種課堂教學活動,如小組討論、辯論、讓學生提問、做游戲、模擬課堂等,面對面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旦發現問題,可以直接給學生指出來并予以糾正。它具有直觀性。比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每課我們都要留出一點時間讓學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學生為了提出問題,勢必在課外要仔細探究。這樣就在學習中提高了學生的自主能力。當然,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并不僅局限于課堂內。課外也是一個重要的場所。課外自主學習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如預習功課、完成作業、進一步閱讀等。這些活動基本上都是由學生操作,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完成的。為了提高課外自主學習的效率,教師完全有義務和責任協助學生設計課外學習任務、學習策略,并定期予以檢查和評估。
探索的路很長,實踐中的困惑又會成為我們繼續研究的課題。我堅信一路走來,我會充實更多的能量,會堅實前進的腳步,會看到多彩的果實······我還會進一步深入,扎實地探索,為我國英語教學的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作者單位:浙江永康市油川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