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江澤民語)。怎樣發掘學科優勢,培養出具有創造精神和高素質的人才,美術教育被公認為是培養創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學科之一,是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徑。
關鍵詞:美術教育 創新 個性發展 鼓勵性評價
面對新世紀,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需要更新觀念,樹立適應新世紀需要的教育觀、人才觀。對于新世紀知識經濟的要求,我們應去開發兒童的那些直覺的、形象的、創造性的思維能力,這對一代人的成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實踐證明,每個兒童身上蘊藏著豐富的創造資源,等待我們去挖掘。美術學科則是特別有利于培養、發展兒童創造能力的學科之一。美術教師要充分利用美術學科的優勢,采用多種方法去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親近自然與社會,獲取創造的靈氣
陳鶴琴先生認為:“大自然、大社會是我們的活教材。”他主張讓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學習,獲取直接的體驗。”讓大自然啟發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教師應常常帶孩子走出活動室,看看美麗的花朵、摸摸大樹、觀察小動物等等,這樣孩子的興趣一下子就會被激活,想象也就隨之迸發。例如:一年級美術教材中的《你的名字叫什么》一課中認識大自然部分,就可以請孩子們到戶外觀察各種各樣的樹木,然后請孩子們講述他們看到了一些什么樣的樹,怎樣的樹干、怎樣的樹葉、怎樣的樹枝——通過學生的回憶再觀察物體,教師還可以通過圖片、音像資料和多媒體課件等各種各
樣多媒體手段再歸納總結,并與幾何圖形、夸張變形等相聯系,使孩子了解到各式各樣的樹木之間的不同,但又有著共同的規律。利用活動,可以鼓勵孩子們按自己的想象創造出一幅關于樹木的作品。結果將會發現,孩子們畫出了千奇百怪的樹木,可能有人會說:“怎么會有這樣的樹木”那又怎樣!不是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嘛: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在這基礎上,教師再可以請學生在自己畫的這片樹林里進行添畫,孩子們會更興致勃勃。不光樹是我們常見到的。當然動物園里機靈的猴子、威猛的獅子老虎、美麗的孔雀……也都是我們的活教材,看到這些可愛的動物,孩子們對它們形象的表現更為主動。動態的情景也可以是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想象畫出來的。在大自然中孩子們主動探索知識、積極參與活動,可見大自然不僅增添了孩子們的知識和經驗,也促進了他們智慧發展,豐富了孩子們的整個精神世界。
法國著名美術家羅丹也有一句名言:“自然總是美的”。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態、斑駁陸離、紛繁變換、美不勝收。大自然是幼兒繪畫活動的最好課堂,欣賞大自然的景物為孩子們開啟了想象的大門,發現了美、創造了美。
二、充分發揮想象力,觸發創造的靈性
想是動詞,就是動腦筋,頭腦用力去想;像,就是圖像、形象或畫面。想象就是主觀靈性的東西。想象的空間具有無限性。想象是不受自然知識、科學定率、傳統觀念、道德習慣、規則制度等的限制,也可以打破現實物象中的真實限制,決不是現實的機械翻版,因此教師不能以像不像來評價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評價。這次以像不像為標準,下次孩子們的畫就都會向
“像”靠攏,喪失了想象力。教師在繪畫活動中,可嘗試提出疑問讓學生改變思路,肯定學生的想象,以避免形成一種僵化、固定不變的思維模式。例如:在有一次我教學《會飛的地毯》時,一位學生正在畫太陽,正好有一位教師路過教室,提出說:“太陽怎么是藍色的呢?太陽應該是紅色的呀!”教師的這些話,說讓學生將思維停留在原有的基礎上,認為太陽只能是紅色的,但是我們知道太陽是由七種顏色組成的,如果用三棱鏡看就可以看到不同顏色的太陽光。教師隨后拿出一玻璃杯,通過玻璃杯的側面,學生就可看到光的色彩。教師再及時地加以肯定,就能鼓勵學生選用不同的顏色畫出不同顏色的太陽。隨即教師還可以提出疑問:“太陽一直是圓圓的臉嗎?”孩子們就會對太陽的外形進行裝飾:圓臉、長臉、三角臉、梯形臉、花型臉、長頭發、短頭發、卷頭發——通過教師對學生的一些提問,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并畫出了夸張、與眾不同的物象。教師肯定孩子的想象部分,孩子就一定會更加夸張,想象會隨之出現更加擴張。所以在繪畫活動中教師應多提問、多肯定幼兒,引導他們將現實的物象任意夸張、錯位、變形、組合、打亂、改動——從而萌發每個孩子的想象意識。學生的想象潛力是巨大的,他們天真的童趣,獨特的想法往往給人新的啟迪。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能概括世界的一切。它是創造力的進步,它是知識進步的源泉。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實在的因素。”兒童有著與成人不同的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換句話說,兒童眼中的世界無比奧妙與新奇,他們什么都想聽,什么都想摸,什么都想知,繪畫對兒童來說是一種娛樂、一種游戲,是借助繪畫來表達自己向往與生活的一種方式。想象可以說是美術最重要的表現手段之一,鼓勵學生通過想象、聯想等把表達的內容大膽地創作出來,那么你會發現他們的作品是多么出人意料、耐人尋味。
三、保護個性發展,激發創造的靈機
對兒童進行創新啟蒙,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因材施教,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多鼓勵,少指責,多贊揚,少批評,讓兒童認識到他們的創造成果能得到人們的和承認,以培養他們健康向上的創新心理品質。比如:我在二年級中的《點、線、面》一課中,在黑板上畫了一條很長很長的而且彎曲的線條,讓學生看看是什么?這時,有的同學說像一根線,還有的同學說像彩帶,這時有一位同學說像一條彎曲的蚯蚓,當這個小朋友剛說完時,同學們都笑了起來,這里我沒有批評指責那個同學,而是讓他把想法說出來,他說:“我想蚯蚓只能在地上爬,我畫的蚯蚓不光是單單的蚯蚓,我還想在蚯蚓身上畫上漂亮的衣服,還想在蚯蚓身上添加小雨傘,因為蚯蚓下雨會被淹死……”當這位同學剛剛說完的時候,同學們顯出了一種敬佩的目光,我在全班的同學面前表揚了他們。這時又有一位學生舉手說:“我覺得黑板上的線像一絲絲吹在臉上風,我想用柔和的色彩來表現這些彩線和彩點。”他們的想法太好了!我立刻讓他們根據剛才自己所說的,在黑板上進行表演,并讓全班同學都來參觀他倆別出心裁的好“作品”。同學們都夸他倆,他倆從自己的創造中感到愉快,對創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發了創造欲望,在他倆的帶動下,全班同學開動腦筋,大膽想象,參與創造性作畫,畫出了各種各樣的彩線連彩點,真是“異想天開”別具新意。
四、倡導多元評價,誘發創造的靈感
在這里所說的評價主要是說鼓勵性評價。所謂鼓勵性評價,就是教育者著眼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和長處,觀察學生的細微變化,尋找閃光點,創造一個支持性的環境,不斷增強學生的愿望,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鼓勵學生,讓學生感受到鼓勵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勤奮學習的愿望。”他強調說:“請你無論如何也不要使這種力量消失。一旦消失,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我經常外出聽課感到,越是低年級的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越高,爭取成功的愿望和表現欲越強。一旦教師布置完作業并強調:誰先按教師的要求完成好作品,就可以將你的作品貼在前面的展示板上,并由教師和學生們評獎。這時你會發現全班學生會爭先恐后地抓緊時間繪制作品,不管水平高低第一個將作品貼在展示板上的學生最得意最高興。全班學生的作品都得到展示和好評,那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就會很高。相反,有的教師在課上總是表揚班里那幾位畫得好的學生,其他學生雖有進步也得不到肯定,畫得差的學生總是遭到批評,這樣長期下去,使一些學生對美術課沒有了興趣,有的甚至上課不帶任何畫具,不完成作業。
所以教師要相信“學習困難學生”是有潛能的,他們的潛能是可以發展的。如果教師總認為學生笨,教不會,帶著這種消極的態度去從事教育,就會有意無意地把“這類學生好不了”的想法強加于學生,使整個教育一開始就失敗了。同時教師還要多方面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誘導學生參與教育教學活動。在爭取成功的過程中失敗也是不可避免的,這樣要求實施鼓勵性評價,幫助學生看到成功之處,認清自己的力量;找到失敗的教訓,要信任和鼓勵學生滿懷信心去爭取成功。進行鼓勵性評價,必須制訂不同層次的不同標準。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大面積地受到表揚和鼓勵,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而且要求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向高一層次前進,這樣有利于學生不斷進取。因此,我們要實行適應學生起點的鼓勵進步的評價。
每次畫完畫,我就把全部的作業一一用雙面膠粘在教室周圍的墻壁上,讓學生們欣賞自己,別人的作品。有時候,我還讓學生到前面來為大家介紹自己是怎樣想的?怎樣畫的?有的學生就像講故事一樣說自己有趣的構思,我很少給學生的作業打分,不給學生造成恐懼心理。但我經常鼓勵他們比較,讓他們自己發現。學生都明白:誰的顏色搭配得最好,誰的畫有趣,自己的畫有哪些地方不好,一旦他們發現了,自己就會改正,當聽到別人的贊揚他們的畫時,他們就會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那么他們今后的創造性會更有動力。
著名的未來學家奈斯比特指出:“處于偉大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最需要的是創造力和創新精神。”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化和人觀念的更新,怎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怎樣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優良個性品質的形成,已成為檢驗教育才學成敗的關鍵。在這大力倡導創新教育的今天,美術教育才學更應該發揮出它所具有的獨特作用。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方法的實施,以及教學結果的評價,都應該圍繞著服務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這一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李霞.《淺淡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想象力》
2.熊建峰.《小語教學培養創新素質的策略》
3.周新民.《美術教學運用鼓勵性評價的探討》
4.張琴.《中學美術師生合作教學的探討與實踐》
教育網—論文—美術教學運用鼓勵性評價的探討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市河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