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在各自的教學中正在積極地進行教改探索。我認為實現轉軌,需要具備多方面的條件,教材的改革就是其中之一。初中地理新教材增設了“讀一讀”“想一想”“做一做”三個欄目,是這一改革的體現,為地理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架起了一座橋梁。
一、指導學生“讀一讀”,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素質教育是集思想品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等素質為一體的培養教育。教材中的“讀一讀”欄目,從應試教育的觀點來看,并不屬于學生重點掌握的內容。但從素質教育的觀點看,它對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指導得法,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學中潛心指導學生閱讀這一欄目,使學生從中積累知識,收集信息,開闊眼界,廣收博采,在潛移默化中情感受到熏陶,意志品格得到培養,審美情趣及道德情操得到陶冶,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如指導學生從讀“珠峰探險”的短文中,領略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培養學生戰勝艱難險阻為國爭光的高尚情操;從讀“科技與湖南的水稻生產”“北京高科技實驗區”的短文中,加深“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的理解;從讀“日本開辦的樹木銀行”短文中,體會到森林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從而把植樹造林、愛護花草樹木做為自覺的行動。
二、啟發學生“想一想”,訓練學生的思維方法
從教育過程實施的動態發展來看,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積極創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條件,使受教育者能夠主動而非被動地將人類科學的、道德的、審美的、勞動的等方面的文化成果內化為自身的較為全面的素養,使身心兩方面的潛能都能獲得提高,使發展呈現一種生動活潑的態勢。初中地理新教材122個“想一想”欄目巧妙、新奇地向學生提出了200個思考問題,有力地推動了課堂教學中師生的雙邊活動,為營造愉快活潑的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我在課堂教學中,遵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的原則,從實際出發,適時采用多種提問方式,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鍛煉學生表達能力,增進師生交流,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愉悅地發揮情感和意志的作用上好地理課。例如在學習《地球表面水陸面積所占比例》時,讓學生想一想“人們當初給地球起名的時候,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而不叫做‘水球’呢?”;在學習《世界人口》時,提問“能不能用遷移人口的辦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呢?說出能或不能的理由。”在學習《中國省級行政區劃》時,請學生猜一猜“船出長江口”“銀河渡口”“碧波萬頃”幾個謎語各指哪些省市等。使學生在愉快活潑的氣氛中掌握了必要的地理知識。
三、組織學生“做一做”,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素質是社會實踐中逐漸發育和成熟起來的,地理教學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必須加強教學實踐活動。如練習、實驗、參觀、制作教具,觀察天象,考察環境,進行氣象觀測,地震監測,地質地貌考察,舉辦地理活動室等,是地理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進行實踐活動的主要方面,對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培養學生的素質和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地理新教材增加“做一做”欄目,在指導學生進行地理實踐活動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我在教學中對這一欄目所作的要求,或讓學生獨立完成,或分組完成,或師生共同完成。到講《南極洲》一章讓學生收集關于南極州的報道、圖片,舉辦小型展覽等較復雜的實踐活動,都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實踐,使學生在多種實踐活動中掌握了地理知識,增長了才干。這一欄目的教學與上述兩個欄目相比難度更大一些,我除了經常提醒學生克服理論脫離實踐、輕視實踐的錯誤傾向外,還常常花很大氣力幫助學生解決實踐活動中所遇到的具體困難,有些實踐活動,做到率先垂范。
讀是想的基礎,想是讀的深化;做要靠想來指導,想要靠做來證明。初中地理新教材的“讀一讀”“想一想”“做一做”三個欄目,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為地理教學向素質教育轉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作者單位:河北省香河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