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強調:化學教學要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體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和價值。這就要求我們架起化學與生活的橋梁,讓學生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生活。賦予化學濃郁的生活氣息,煥發化學課堂的生命力。
一、教學內容與生活接軌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對課程內容開發、生成、轉化,課程意義不斷構建與提升的個性化創造過程。因此,作為化學教師一方面要用好教科書,另一方面也要根據學生生活實際及課程標準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重組、補充、加工,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把化學引向生活,使化學學習基于生活經驗和已有的化學基礎,從而帶來對化學學習的熱情。
例如,在構建文明生態村過程中,很多家庭都建了沼氣池。我就抓住農村學生熟悉的話題,在講解《燃料和熱量》一節中的沼氣時,利用多媒體播放我國古代及現代的一些農村制取和利用沼氣的錄像,讓學生根據自己生活所見分組討論。不用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在教師個別指導下,憑借集體的智慧很快就總結得到了沼氣的制取和利用的相關知識及意義。
二、創設情境,探索生活奧秘
化學情境是溝通現實生活的具體問題與化學知識之間的橋梁,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將課堂設置成生活的舞臺,把真實的生活情境轉化為化學情境。教學情境的創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注意力和情感體驗力,合作互動加強,內驅力也調動起來了。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情境的設計就顯得十分重要。要創設一個好的情境,教師不僅要熟悉教材,還要了解學生的認識結構、智力水平和生活經驗,創設出既為學生熟悉而又具有情趣和適度挑戰性的情境。
例如:在講解碳的化學性質時,利用多媒體展示幾幅古畫和古人真跡,以及我國一些古建筑中被埋入地下且被火將表面燒成黑色的木頭柱子。并適時提問:這些字畫為什么能保存很長時間而不變色?木頭為何不腐爛?
簡單明了地切入了正題,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思考,主動探究,體會化學與社會關系的密切,激發了學生學好化學的愿望。
三、巧用化學活動,激發生活情趣
新課程下的化學教學不但要緊扣課程標準,而且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組織教學活動。由學生身邊的事產生一種情感上的親切感與感召力,可使學生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生活與化學的關系,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求,達到啟智明理的效果。因此,課本上的家庭小實驗、探究實驗等只要可能,都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在試驗中培養學生的素質與能力。
在學習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時,先給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原理,然后采取活動與探究的方式來研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藥品、并制取二氧化碳。將學生分組,有的組用大理石和稀鹽酸、有的組用水垢和稀鹽酸、有的組用雞蛋殼和稀鹽酸。做完之后分組探究能否用濃鹽酸代替稀鹽酸,能否用稀硫酸代替稀鹽酸,能否用碳酸鈉代替大理石。最后交流、討論找出最佳方案。
作為一名化學教師,應該創造性地利用和開發教學資源,努力尋找化學與生活的結合點,盡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賦予化學濃郁的生活氣息,為學生營造更廣闊的化學學習空間。
作者單位:河北省鹿泉市山尹村鎮龍鳳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