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深入開展,教育的新思維、新理念深入人心,我校今年開提出“兩個為主,兩個互動”的教學模式,大家通過探索應用,課堂教學有了新氣象。要實現有效互動,關鍵是教師設法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
關鍵詞:互動 創設情景 聯系生活 引導質疑 適時評價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核心,以講授為主要手段,以傳授知識為目的,采用“反復做”“做反復”的辦法,以期達到知識的鞏固。這種封閉、單一、沉悶的教學方式,壓抑了學生的個性,僵化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欲望,學生越學越被動,越學越厭學,使我們的教學活動越來越沒有活力,越來越沒有靈性。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學效率看起來比較高,但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能力不能得到很好地發展。培養出的學生考試成績比較好,但成績中的自主成分含量不高,發現問題及創新能力都不強。隨著新課程的深入開展,教育的新思維、新理念深入人心,我校近年開始提出“兩個為主,兩個互動”的教學模式,大家通過探索應用,課堂教學有了新氣象。
建構“兩個為主,兩個互動”的課堂教學模式,就是通過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構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一種新型素質教學機制,以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為主要方式,從而實現“三維培養目標”,使新課程理念落到實處。本人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認為要實現有效互動,關鍵是教師設法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是一種愉悅的體驗,更是一種快樂的享受,從而使學生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下面是筆者在自主建構“兩個為主,兩個互動”教學模式的點滴體會。
一、創設情景,引發學生積極參與互動的動機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把學習中的“樂”提到如此高地位,在現代教育學、心理學都能找到理論根據,實在令人敬佩。應該怎樣讓學生成為學習語文的“樂之者”?怎樣讓學生動起來呢?首先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造教學情景,迅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奮心態,將外在的學習任務驅動轉化為內在的“自我需要”。尤其是導入新課的情景創設尤為重要,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是否能獲得良好效果,學生是否認真聽課,關鍵在于導入是否得當,是否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能把學生引領到文章的意境中。教師可根據不同文章的特點,可采用作者簡介或歷史背景,也可以講述課文中相關的故事,也可以結合當時環境及課內外情景的描述為導語,還可以利用現代技術展示網絡視頻中的某一個片斷。如教學《陳太丘與友期》用古代聰明孩子的故事導入;又如教詩《鄉愁》,我先放了輕輕的詩配樂錄音(有時自己來一段詩朗誦),很快那思鄉的曲調把學生引入詩的意境;又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前先讓學生說說兒時最喜歡的游戲和愛去玩的地方,這樣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一堂課的導入,能起到先聲奪人,扣人心弦的作用,只有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將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師生之間才能實現很好的有效互動。
二、聯系生活,讓學生在互動過程中感悟語文魅力
語文的博大精深,就是生活的奧妙無窮,語文來源于生活,生活中無處不存在語文,語文教學應充滿生活的情趣。因此,教師應想方設法引領學生感受生活中的陽光雨露,在生活中體味語文的生命活力。由于時空的限制,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教科書中的文章的環境有著較大的差別,教學點與興趣點往往不一致,這就需要教師創設適當地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有真切感受,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教讀《那樹》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同時,談談家鄉的變化,特別是你兒時最愛去的地方的變化及其感受。這樣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創作的意圖是提醒人們關注環境,保護環境的問題。又如教《金色花》時,當學生分析了詩中的孩子為媽媽做事不圖回報后,我馬上讓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感受,參考這幾個題目來說:1.媽媽是怎樣關愛我們的?2.我們是怎樣報答媽媽的?3.你有沒有讓媽媽傷心過?4.怎么可以讓媽媽多微笑?……題目打出來后,本來喧鬧的課堂一下子安靜了下來,學生們都靜靜地在回想——感受母愛,默默地在找尋——回報母愛。接著,手慢慢舉起來了,包括班里成績最差的學生,他們的情感被觸動了。
此外,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之一,就是語言的抽象性,不像其他學科教材本身具有高度的直觀性和形象性。隨著多媒體走入課堂,我們在教學中應努力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運用貼近生活的掛圖、標本、模型、影視歌曲、詩歌謎語等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引領學生真切地走進文章的生活意境中。如講《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時,可配著王菲那略帶憂傷、凄美的聲音,屏幕上出現“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用形體語言訴說著歲月的無情與心中的無奈”的畫面,讓學生從視覺、聽覺的角度都受到刺激,從而,讓學生對生活情景有更深刻的體驗,并從中受到感染,達到對作品個性化的理解、感悟。
三、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在質疑、釋疑的互動過程中激活思維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開,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大家已達成共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一項艱巨、復雜的工作,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角色作用?!皟蓚€為主,兩個互動”教學模式,意在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敢于質疑、釋疑,把學生的好問、好奇誘導到學習中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兩個為主,兩個互動”是一種體現民主教學思想的教學模式,它要求師生共同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徹底解放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質疑、釋疑的過程中提升創造性思維品質。這要求教師一方面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深化“互動”的層次和水平。另一方面要營造一種寬松環境,讓學生大膽質疑,從學生的質疑中捕捉生成性教學資源,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疤岢鰡栴}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質疑是創造性思維的一種體現。學生的質疑能力是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得到培養,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質疑:
1.針對課題進行質疑。如教《斑羚飛渡》一課時,出示題后,就問看了這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學生立馬質疑,斑羚是什么動物,它們為什么要飛渡?怎樣飛渡?這些問題正是讀這篇文章要解決的重要問題。2.從課文重點句質疑。因為課文的重點句是文章的主旨所在,理解其意思對理解課文內容有重要作用。如教《紫藤蘿瀑布》一文時,引導學生提問:為什么“花兒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是文章的中心句,又是非常有意義而有一定深度的問題。3.從課文內容質疑。學完《斑羚飛渡》教師可故意問,斑羚是動物,但文中哪些地方令你不可理喻?剛一說整個課堂便熱鬧起來,有的問:“斑羚會數數嗎?它們怎么知道老年一隊少出十來只呢?”有的問:“斑羚飛渡需要不少時間,此時狩獵隊可以開槍打它們,獵狗也可以捉它們了,而羚羊又是名貴藥材,可以獲得很好的經濟利益,為什么只是看著也不動手呢?”我笑著問大家:這些問題可難倒我了,大家想這些問題怎解決?這下可熱鬧了,連平時少出聲的學生也爭著說:“動物世界也有通人性的地方,這有什么奇怪的?!薄耙苍S是狩獵隊的人被這情景震撼了感動了,也許是他們良心發現了。”能這樣質疑,還要靠教師的培養和引導,教會學生從多角度去質疑。4.從主題方面來質疑。比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一文中,教材將“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中的“夢回”一詞,解釋為“夢醒”,提出不同的看法。還有,在一些敘事作品、文學作品中,作者為了行文簡潔、文章節奏變化,以及閱讀審美感受的需要,將一些內容省略以后,使文章的展開過程形成“斷裂”。這些“斷裂地帶”,正是我們訓練和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有利空間。如《孔乙己》結尾中寫道:“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已經死了?!笨滓壹壕烤顾懒藳]有?他是如何死的?這中間都有著大片的空白。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特定的情節、人物或有關因素來補充這些空白之處。這一方面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利用教材和課堂中的有關因素,充分地調動學生的思維主動性,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發散思維訓練的廣闊天地,做好“導引”,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不同于教師、不同于前人的見解,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動”起來。
四、適時評價,激勵每個學生參與互動,且在互動中得到發展
有時我們聽課,會有兩個極端:一是聽學生回答后,一句“好,請坐下”就算了事。另一種是不管錯對,都讓全體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錯對與否,不清不楚,更不會知道錯在哪,好在哪。課堂評價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種評價。一堂好的師生互動課,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及態度,學習發展。我認為:1.評價要有準確性。評價要中肯,語言要委婉,要滿足學生的需要,要讓學生知道錯對,錯在哪里,對在哪里。教師的評價直接引導學生做人的方向,沒有準確性的評價是負遷移的評價,教師應通過準確評價引導學生求真務實,格物致知,“學會做人”。2.評價要個性化。評價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困生要多鼓勵,多挖掘閃光點,激勵他們積極參與。對優秀學生多“挑刺”,嚴要求,勉勵他們精益求精,即:評價要因材施評價,要以有利于每個學生的發展為原則。3.評價主體要體現“兩個為主”。教師可以評價學生,同學之間可以互評,學生也可以評價老師,通過互評,深化互動,實現教、學兩相長。4.評價方式要多元化。評價可用準確的表述、深情的贊美、幽默的語言、舉手投足、一個首肯、一個眼神,有時無聲勝有聲,這需要教師掌握好評價的尺度及藝術性,使最簡單的評價發揮最佳效果。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創設快樂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悟語文的學習樂趣;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利用發展評價,激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是確保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的必要條件,也是建構“兩個為主,兩個互動”教學模式,實現師生情感交融,相得益彰,教學相長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2.孫勇.《新教能有效課堂教學設計初
探》.《語文教學通訊》.2009.11
3.李永偉.《多元智能理論與語文新課程的實施》《語文教學之友》2004.10
工作單位: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杜阮中心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