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陳舊的教學觀阻礙著新課標的實施,是教學改革的“絆腳石”。基于這一認識,我們把教改的重點放在“改造教學觀”上,確定了“實踐新課標,改造教學觀”的教研教改思路。只有教學觀念更新了,一切困難、困惑才能迎刃而解。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在新課程的教育教學中實踐這一教改思路的一些探索。
一、轉變觀念,積極探討新的教學方式
教師應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的個性發展。在學習過程中,營造開放的空間,讓學生去玩、去動、去演。課堂教學要從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出發,設計一些有特色的教學方法。如:某居民小區搞綠化,要在一塊矩形空地上建花壇,現征集設計方案,要求設計的圖形由圓和正方形組成(由圓和正方形的個數不限),并且使整個矩形場地成軸對稱圖形,請畫出你的設計方案等。學生在自己設計了各種各樣圖形后,再相互探討、共同參與,最后加工成15種方案。
從以上方案的設計可以看出,如果學生沒有豐富的感性材料作素材,僅僅憑在課堂上的機械訓練,是很難憑空設計出一種有意義的圖形的,要求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勤于動手、善于觀察、發揮聯想,在生活中學習數學、運用數學。
二、能力培養著眼于創新的觀念
以往,我們的教學思維是一種“確定性”思維,教師備課往往就是備教材,教學就是按教材預先規定的進程來進行,這種教學思想雖然保證了教學時能完成預定的計劃,完成相關知識的教學,但教學過程中缺少了學生的合作交流,缺少了對知識的發散探究,學生只是按老師的設計被動地接受知識、機械地應用知識。這樣顯然沒有學生能力生成的余地,更沒有學生創造力的展現,結果會導致“高分低能”現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往往扼殺了學生奇思怪想,甚至諷刺挖苦他們為課堂的擾亂者,為此,教師還很生氣。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大畫家有位六歲的小孫女喜歡畫畫,大畫家很有信心把他可愛的小寶貝培養成小畫家。小孫女畫了一棵樹,畫家說這不是樹,哪有樹枝比樹干粗的樹;小孫女又畫了一只兔子,畫家說這不是兔子,哪有紅色的兔子;小孫女又畫了一匹馬,畫家說這不是馬,哪有長翅膀的馬,小孫女說,我想讓它長翅膀。后來,小孫女畫了一只母雞和雞蛋的畫,雞蛋比母雞大,送到西班牙參加國際兒童繪畫展,獲得了金獎。畫家很納悶:怎么洋人跟孩子一樣。
教師就是這位畫家,用常規的眼光和思維直對學生;小孫女就是那些有奇思妙想的學生,在他們眼中看到的是一個特殊的世界。好在這位小孫女尚未被爺爺的標準所桎梏,還獲取了獎勵,試想,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再過幾年,幾十年,讓她上完小學,讀中學,再上大學,她還能如此優異嗎?
三、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習慣
學會與人共處,學會合作,學會交流,是生活在信息社會的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了解自己,尊重他人,既有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巧,又善于表達和交流,是當代社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的一種能力,也是新世紀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標志。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習慣,并要求自主探索,主動獲取,進行合作學習,體現團隊精神以及民主決策等。
四、數學教學活動中師生角色的定位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標準》的這一理念,明確強調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發展是教師進行數學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要求數學教學活動應當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與此同時,教師的角色要作出改變,教師要從一個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成為學生進行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組織者”是指組織學生發現、尋找、搜集和利用數學學習資源;組織學生營造和保持學習過程中積極與良好的心理氛圍。“引導者”是指引導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合作者”是指建立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的學習氛圍中受到激勵和鼓舞,得到數學學習上的指導和建議。
作者單位:河北省香河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