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
教學內容:《古詩兩首》之《江南春》(蘇教版四年級下冊)
教學《江南春》時,在讀通詩句的基礎上,學生抓住關鍵詞并聯(lián)系上下文解讀了詩句的意思,結合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體會到杜牧在描繪千里江南明媚可愛的春光的同時,也在慨嘆:“放眼望去,南朝眾多的寺廟樓臺,現(xiàn)在還有多少掩映在煙雨迷蒙之中呢?”就在這時,突然有學生就詩句末句的標點提出疑問。
生:“多少樓臺煙雨中?!睆摹岸嗌佟边@個詞可以看出,詩人不清楚樓臺的數(shù)目,要問大家,可這里為什么用句號而不用問號?
師:對這個句號顯然你有自己的思考,問得好!誰來解答?
(學生紛紛發(fā)表看法)
生:我同意他的觀點,我也認為應該用問號更準確些。因為作者明明就是在發(fā)問。
生:我不這么認為。杜牧是晚唐杰出詩人,與李商隱一起被稱為“小李杜”,詩句中標點符號的運用肯定是經(jīng)過仔細推敲的。
生:這不一定,你太崇拜名人了。名人也會犯錯的!
師:到底該用什么標點符號呢,還是請同學們再次用心讀讀全詩,仔細體會判斷。
(一番潛心閱讀后)
生:應該用句號!詩人此處并不是想問出樓臺的具體數(shù)目,只是發(fā)表自己的感慨,意思是感嘆晚唐統(tǒng)治者廣建佛寺,求神保佑是沒有用的,因為南朝的教訓就在眼前。
生:大家都知道要聯(lián)系上下文才能正確理解詞語的意思,理解詩句更應該這樣。不能一見到詩人寫了“多少”就以為一定是疑問的語氣,就要用問號。
(一席話說得大家頻頻點頭,我也向發(fā)言的兩位學生投去贊許的目光。哪知,又有學生提出了新看法。)
生:我認為這句詩最準確的應該是用感嘆號!這樣更能清楚表達詩人在大好春光中,面對被煙雨包圍的寺廟所產生的想法。
(一聽此話,學生們剛剛松弛的大腦又高速運轉起來。)
生:表達強烈感情就應用上感嘆號。
生:我還是認為該用句號。前兩句詩人描繪了千里江南明媚的春光令人陶醉,這后兩句詩也是想告訴我們,那掩映于迷蒙
的煙雨之中的佛寺,看起來別有一種朦朧美。
生:前兩句詩展現(xiàn)了那么美麗的江南春景,流露出詩人的熱愛贊美之情。如果要用感嘆號的話,豈不是全詩都要用感嘆號
了?(生皆笑)
生:我也覺得用句號好一點。當時詩人處在封建時期,皇帝高高在上,老百姓沒有說話的自由?;实垡d建寺廟,老百姓是不能反對的。因此,詩人只能借寫景含蓄地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否則會惹來殺身之禍的。(學生自發(fā)鼓掌)師:你們真不簡單,不僅能聯(lián)系前面兩句詩,還能聯(lián)系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來看問題!剛才的討論很精彩!同學們,古人寫詩文不用標點,古詩也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分行的,而是連寫的。詩有韻律,一般都有固定的停頓,一個停頓就稱為一句。到了現(xiàn)代,為了便于閱讀,于是就出現(xiàn)了加標點符號的詩句。同學們對古詩中的標點符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只要合情合理,你的見解就能讓大家信服?,F(xiàn)在,讓我們在朗讀中再次感悟這詩句里包含的深意!
二、反思
課上,學生就一個標點引發(fā)的質疑帶給我莫大的驚喜與震撼,讓我看到了實施《新課程標準》以來課堂所呈現(xiàn)出來的勃勃生機。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在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一詩句的解讀中,學生們就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發(fā)現(xiàn)意識、探索精神。他們關注了語言文字的細節(jié),緊扣末句詩的標點符號,反復推敲斟酌。伴隨著學生質疑——解疑——再生疑——釋疑的探究過程,課堂流程波瀾頓生、曲折有致。從對“多少”一詞的敏銳捕捉、反復咀嚼,到“要聯(lián)系上下文才能正確理解詞語的意思,理解詩句更
應該這樣”的共識,直至最后“如果要用感嘆號的話,豈不是全詩都要用感嘆號了”的俏皮反詰。孩子們高度投入,興趣盎然,發(fā)現(xiàn)問題并最終通過自己的能力解決了問題,他們完全成了學習的小主人。學生討論時,我沒有大談古詩文中的句讀(dou)問題,去限制他們的自由對話,而是在討論接近尾聲時充分肯定了大家積極的探究活動,簡單介紹了一下古詩文標點符號的小知識,告訴他們“對古詩中的標點符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只要合情合理,你的見解就能讓大家信服?!痹谪S富他們知識的同時更增強了他們今后探索的自信?!八畤L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fā)靈光?!币淮慰此坪唵蔚奶釂?,因為學生思維火化的碰撞,深化了對全詩內涵的理解,且有助于形成敏銳的語感。小提問帶來了大效益,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探究性學習啊!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