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可夫曾經指出:“教師本身先要具備這種品質——能夠領會和體驗生活中和藝術中的美,才能在學生身上培養出這種品質。教學激情是教師個人知、情、意三方面整體的體現。唯有真知、真理方能震撼學生的心靈,唯有真情、真意才能讓學生動心、入神。”有了教師的教學激情,才會有學生們的接收熱情,才會有課堂上師生雙方如癡如醉、物我兩忘的教學生命力。
每次,遇到語文教材中的好文章,教師應該把自己作為一塊煤,投入爐火,燃燒得通紅,率先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再將放射出來的火光與熱量傳遞給學生。如是,我才會覺得上課本身即為一種享受,而學生在這種感染力下,自然也會學得興趣盎然。
綜觀當前的語文課教學我們不難發現,教師生硬灌輸的多,學生主動探索的少,學生盲目接受書本的觀念多,自己獨立思考形成結論的少。尤其是某些教師唯書至上,不管學生的實際,照本宣科,脫離實際,降低了語文課的實效性。基于以上認識,我從新理念的語文教學著手,構建適應學生素質教育發展的語文教學,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主動地進行學習。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反復朗讀,如集體讀、自由讀、幾人互讀、組織朗誦會等,以發掘每個學生的智慧潛能,發揮學生的一技之長,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在朗讀過程中,理解內容,積累詞句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如:我在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時,讓學生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各種語言進行反復誦讀,以悟出它們內心的想法。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自編自演了課本劇,他們那逼真的形象、豐富生動的話語、獨特的表演手法,體現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樣的教學讓學生選擇自己對閱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
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得到進一步升華。
二、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討論中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地談出自己的看法、認識,并不僅僅在于討論是否達成共識,抑或達成率的高低,更應看重的是激活師生的思維。在討論過程中,師生、生生共同參與討論,人人都有得有失。在聽他人發言時,自己的思維常常被打亂,需要時時思考他人的觀點,評價自己的想法。從“問題”的提出到“問題”的討論,直至“結論”的形成,師生、生生都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中。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識是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堂氣氛很活躍,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在無拘無束的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如在教學《獅子和鹿》一文時,我問學生:“學了這個故事你們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學生都回答了物各有所長、所短,不要因為它的長處而看不見它的短處,也不要因為它的短處而否定它的長處。可有一個學生卻回答的不同,他說要以自己的優點為榮,以缺點為恥。他的回答激起了學生們激烈的討論,最后,我在學生們討論的基礎上作了全面的總結,使他們對課文的寓意有了比較正確的理解。這樣做,既保護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也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里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三、讓學生展現一個全面的自我
教師在課堂上要巧設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緊張的思維活動。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發現、去探討、去創造。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點撥學生的思路,努力引導學生在這個大舞臺上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如在教學《玩出了名堂》一課時,揭示課題后,我先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如:“名堂是什么意思?誰玩出了名堂?怎樣玩出了名堂?玩出了怎樣的名堂”等一系列問題。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文,把找到的問題答案用直線劃出,不明白的地方用問號標出。自學時要求學生做到邊讀邊想邊動手。通過這樣動手、動口、動腦訓練學生,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四、拓展學生課外作業的延伸
教學不應局限于學校,甚至是課堂這塊小天地,而應把課外作業向課外的廣闊天地延伸。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社會小調查,可以是參觀訪問,可以是活動小探究。閱讀課外讀物,從中受到啟發是課外作業,看電影、電視從中得到教育也是課外作業,幫助父母參加勞動使自己得到鍛煉也是課外作業,為父母打掃房子、洗碗、疊被子同樣是課外作業,聽奶奶講那小小的故事,姐妹吵嘴后的反思同樣是課外作業。目的是為了豐富學生學習的知識面,讓學生親自體驗社會生活,提高面對生活問題的能力。
總之,要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充滿活力就一定要把它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運用富有時代氣息的語言進行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在樂趣中學習,在互動中學習,在學習和實踐中生動活潑地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陜西西安長安區炮里鄉四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