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課堂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作為數學教師應該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課堂教學之中。本文通過“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融入生活實例,理解新課內容;注重生活實踐,體驗應用價值;展望生活前景,創造高于生活”,使小學數學課堂充滿生活氣息。
關鍵詞:數學課堂 生活情境 生活實例 生活實踐 生活前景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數學課程標準》也明確闡述: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因此,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運用生活經驗,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給予觀察、操作、實踐探索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我們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創設寬松、自然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悟到數學的樂趣,從而產生學習的需要,主動有效地學習,激發其學習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促進課堂良好開端的形成。例如:我在教學《年、月、日》時,創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在什么日子里最高興?(過節、過生日的時候等)你們過了多少回生日了?(大部分是8、9次)小明和我們差不多大,可他才過了2次生日,這是怎么回事呢?同學們想知道嗎?那就和老師一起學習《年、月、日》這節課吧!這樣的設計能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的效率。
二、融入生活實例,理解新課內容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在新知教學時,如能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融入學生熟悉與感興趣的具體生活實例,就能引導學生通過聯想、類比,溝通從具體的感性認識到抽象概括的渠道,加深對新知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我讓學生找來牙膏盒、餅干盒、鞋盒、魔方等,讓學生課上通過觀察、觸摸,自己說出長方體的特點。這樣做,增強了學生的親切感和好奇心,教學重、難點就迎刃而解了,既加深了認識物體的形狀和特點,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數學。
三、注重生活實踐,體驗應用價值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師要努力起到“小數學”與“大生活”之間的溝通作用,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具有生活實際背景的數學實踐活動,讓數學真正走向生活,實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目標,從而培養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和解決生活問題的技能。例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我先讓學生觀察各種實物畫面,抽象出角,在學生感知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數學就在他們身邊的基礎上,設計了“學生到教室周圍去找角”的實踐活動,學生們興致勃勃,有的甚至找到了小朋友、老師穿的衣服上。這個實踐活動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既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又調動了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的積極性,使學習變得輕松愉悅,學生也更能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
四、展望生活前景,創造高于生活
數學作為一種普通的適用技術,有助于人們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數學模型,進而解決問題,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數學教學應努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社會的聯系,堅持引導學生展望生活美好前景,激發創造欲望;堅持建構讓學生實行“再創造”的課堂,培養創新能力;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使學生樹立創造的信心;堅持提供給學生綜合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體會創造的喜悅,進而發展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
讓數學課堂與學生生活結伴同行,讓數學教學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材中的數學相聯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體會數學與人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讓數學成為學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只要我們教師做一個有心人,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充滿個性與靈氣,才能使數學教學更加豐富多彩,才能讓數學因生活而精彩!
參考文獻:
1.沈彩芬.《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小學課堂在線
2.倪益.《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活的氣息》
3.湯兒.《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活的氣息》.沈家門第二小學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西牡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