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常常會伴有課堂提問,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優化教學結構,而且也決定著教學的成敗,所以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問得巧呢?也即怎樣才能使教學任務在師生和諧的互動中順利完成呢,經過課堂實踐,我在這方面做了些淺顯的嘗試。
首先應該是怎樣選擇恰當的提問時機,“疑在該疑處,問的精當時”。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育者也。”葉老的話告訴我們,一個好的語文老師應該懂得“相機誘導”,而誘導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創設問題的悟境,適時地提出問題,尤應是在學生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下提出問題,能誘發學生強烈的探索欲,讓他們無疑而思疑,從而思疑解疑,解疑而有所得且得到解決一種學習的愉悅和滿足。比如在講授《項鏈》那一筆出人意料的結尾后,我們可以適時提出這樣幾個問題:1.瑪蒂爾德為虛榮心而付出了十年的艱辛,但瑪蒂爾德虛偽嗎?2.佛來思節夫人會不會主動提出來主動退款。3.同樣是生活了十年后,佛來思節夫人是“依舊年輕,依舊的美麗動人”;而瑪蒂爾德從一個迷人少婦變成了一個窮苦人家的粗壯婦女,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瑪蒂爾德的如此“巨變”。這樣的提問,問有疑處,學生發言踴躍,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那么,怎樣設計問題,從而達到提問的有效性呢?
要針對學生的思維特點設計院問題情境,高中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提高,學習過程中開始下意識的對自己的思維進行自我反省,自我調控,他們的思維既敏捷、靈活又深刻獨到,所以人們首先要考慮到的是同學們的這些思路特點,來進行針對性發問,才能達到提問的目的。落實在課堂就是要在學習過程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認真設置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去主動參與探究,所提出的問題應該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懂得了怎樣設計問題,還要講究教學中的提問方式來實現提問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根據教學目標去設置每一堂課的核心問題,然后圍繞核心問題來組織一系列的小問題,小問題和小問題之間還要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并具有內在邏輯性。這樣經過整體設計,通過一連串的問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列性的印象,應避免一些“好不好”“對不對”“是不是”等帶有暗示性的提問。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總結一些提問方式,在課堂上靈活機變的去運用,比如“階梯式”提問,把提出的問題環環相扣,按問題之間的層次關系形成問題鏈,可以讓學生由表及里的去探究知識,“階梯式”提問是從知識的深度上設置,那么“輻射式”提問則是從提問的廣度上作文章,方法就是圍繞核心問題,進行多角度發問,進行發散性提問。另外,還有注重學生自行構建知識體系和運用語文思維能力來解決問題的“搭橋式”提問。
總之,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教師要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知識的殿堂,而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也是一門說不盡的藝術,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要有創新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去探索、去完善。
作者單位:河北省正定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