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的教學角色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因此,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也必須作出與之相適應的調整。傳統教學提倡教師上課要有“精氣神”,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和育人功能,尤其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具有情感的升騰和沖動,有極富感染力的語言和傳神的情態。從貫徹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出發,提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講究“精、氣、神”,這是在新的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指導下,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追求。
一、精:精當的目標,精選的內容,精心的設計
1.精當的目標
教學目標,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最核心的要素,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一節課的靈魂,它影響統帥其他要素(包括內容、方法),影響課堂教學的進程。
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課文的特點和小學生接受的可能,來制訂切合實際、明確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要明確、準明確,要體現三維性(即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準確,要體現“學情”,把握教學重點;另外還要注意教學目標的描述要具有可操作性。
2.精選的內容
內容,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它受目標的制約并為實現目標而規定,是目標實現的物質載體。
精選內容,這是最能體現教師教學基本技能的一個環節,主要重點突出,突破難點,抓住關鍵,揭示前后內容的聯系等。要圍繞教材內容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教材處理要正確、靈活。要能正確地把握教材,靈活地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及拓展,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內容的選擇必須確保“四性”:科學性、目標性、思想性、啟發性。其中,科學性是前提,即選擇的內容必須是正確的;目標性是核心,即選擇的內容必須是為課堂教學目標服務的。所選擇的內容,深度要適宜,必須是學生經過努力可以掌握的,即選擇處于維果茨基所說的“最近發展區”的內容。
3.精心的設計
教學過程是教學活動本身,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結合,教學過程的展開要圍繞目標與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體現學生是發展的主體的理念。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緊密配合。
根據課型與內容優選教學模式并創造性地運用,教學策略的選擇要恰當靈活,教學程序要系統化,教學組織要機智化。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恰當運用講解、講授、提問、朗讀、默讀、討論、練習、競賽等方法。注重師生彼此間的情感交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大膽質疑,積極思索。
二、氣:民主的氣氛,生活的氣息
1.民主的氣氛
教師要發揚教學民主,教態要自然、親切,尊重學生,平等待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課堂上,教師創設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在這個環境里是安全的,他能與同學、教師甚至教材進行平等的對話。他講錯了,沒有關系;他提出問題,有人關注;他不認同老師,不會受批評;他對教材有異議,也沒有人指責。當他學習困難時,會得到善意的幫助;當他取得成功時,會得到誠摯的祝福;當他標新立異時,會得到大家的喝彩。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生迫切地想與大家交流自己的學習體驗,課堂成了學生放飛心靈的天空。
2.生活的氣息
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情趣,在豐富的生活閱歷中不斷積累文化底蘊;抓住有一定內涵的詞句去感悟文章耐人尋味的地方,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這就是《語文課程標準》評價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張揚的體現。
課堂上,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應更多地取材于現實生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與問題解決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感受到問題的存在,并學會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種原始數據去進行分析、思考,展開探索,提出假設,進而檢驗假設,得出結論。
三、神:形象要精神,講授要傳神,聽課要入神
1.形象要精神
課堂上學生要有精神。學生的情緒狀態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如學生在課堂上的情緒是否飽滿,學生是否保持良好的注意狀態,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濃厚,學習熱情是否高漲等。如果一堂課中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始終保持著較高的熱情,那么,這堂課中師生之間必能形成良好的氛圍,情感雙向和諧交流,從而達到教學共振。
教師除了精神狀態要好以外,還要有好的素質,主要包括教學態度、教學語言、教學板書及媒體運用等。教學語言是專業語言,教師的普通話要標準、流利,課堂語言要潔凈明快、準確生動、充滿激情,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和陶冶。教師板書要規范、工整、美觀;板書結構要切合內容和目標,突出重點和難點。
2.講授要傳神
教師要能根據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情況,靈活機智地組織教學。為每個學生提供平等參與的機會;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根據學習方式創設恰當的問題情景;及時采取積極、多樣的評價方式;教師的語言準確、生動、風趣,有激勵性和啟發性。
3.聽課要入神
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的每一種感官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如果學生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愉悅,有進一步學習的愿望,就會全神貫注懂地聽講,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金升外國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