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統計學》作為管理類的專業基礎課程,一向被認為是枯燥、難學、用途又不大的必修課程。作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改進教學方法,較好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關鍵詞:統計學 教學方法 教學效果
《統計學》是一門方法論科學,它是我們研究認識客觀社會經濟現象的重要武器。《統計學》中許多理論方法,在其他學科中有著廣泛應用,也正因為如此,《統計學》成為許多學科主要基礎課程之一,是未來專業學習和實踐的橋梁,提高《統計學》的教學質量不容忽視。教學實踐中應著重把握以下幾點:
一、整體把握《統計學》各章節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定量思維習慣
在教學中,我們應采取整體把握其內在聯系,不拘小節,突出各章重點、難點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定量思維習慣。例如:在導論中,讓學生分別采用定量和非定量兩種方法去描述一個企業職工隊伍狀況,通過比較,可突出統計學定量認識事物的優勢。在定量描述中,學生會用到諸如職工總數、大中專畢業人數以及工程技術人員占全部職工比重等指標,此時如果我們能適時增加一些如平均年齡、平均工資、勞動生產率等指標,使得對該企業職工的認識更全面;還可啟發他們通過縱向對比反映工資、勞動生產率的發展變化規律,通過橫向對比反映該企業職工隊伍所處地位,存在的差距,使得對上述問題的認識更全面、深刻,從而展示統計學在定量認識事物方面的獨特魅力。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的比較,學生們認識到定量方法不但更具體、精確、深入而且可操作性更強、結果更客觀,從而激發了他們學習這一方法的欲望。
二、注重《統計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突出教學重點,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統計學中的許多理論方法在專業主干課《財務管理》中有著廣泛應用,其中有許多概念、方法是兩門課程共同的重點、難點,如上表所示。如果在統計學教學中能將二者結合起來,在例題、練習題中盡量選用相關的財務指標,可以降低《財務管理》課程學習難度,為以后進修本課程和學習其他專業課程打下堅實基礎,而且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本門課程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學習統計學的主動性。
三、課堂教學精耕細作,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統計課堂教學除了采用傳統教學法之外,根據本門課的特點,可以突出以下三種方法的應用。
1.逐本溯源教學法
雖說統計學是方法論科學,但背后有著深刻的理論基礎。比如大數定律是統計的靈魂,概率論是統計抽樣推斷的靈魂。在教學中一定要不惜課時,甚至可以在課本內容之外,補充教學內容,將其中的道理講透,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退為進教學法
統計學是一門方法論的科學,它是實踐經驗的概括、總結和升華,反過來又指導實踐。在傳統教學中,一般是先從介紹概念、方法入手,通過舉例、總結和進一步練習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但是,由于文科學生的數學基礎較差,理解能力不強,他們如在某一方面理解不了時就會感到枯燥無味,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
為了克服上述問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先退一步,盡可能地設計一些直白、簡單例題,使學生運用過去已有知識、經驗就可解決,然后引導學生探索復雜問題的解決方法,在適當時機提示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解題技巧,啟發學生對一些規律性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使之升華為理論,最后再讓學生用最簡單的原理、方法解決復雜問題。這樣環環相扣,層層深入,能自始至終地抓住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整個過程不斷地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既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也培養了他們通過獨立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自身未來發展的需要。
3.實踐教學法
統計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為提高學生運用統計認識現象本質的能力,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有關原理解釋現實問題,同時加深對理論的理解與掌握。比如,某企業兩個車間生產的同一種產品單位成本都降低了,為什么企業的單位成本卻上升了。通過討論、演算,學生們明白了是兩個車間的產量結構的變化對總平均成本的影響造成的,從而加深了對加權算術平均數的理解和掌握。
四、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除了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實際案例來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還可以通過開展學科綜合課題研究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比如講完《統計學原理》緒論就給學生布置了《家庭收入與學生消費情況調查》的綜合課題,要求學生結合課程進度,對統計工作的“設計、調查、整理、分析”四個階段全過程參與實踐,最后撰寫出統計分析報告。這就迫使學生從一開始就產生緊迫感,帶著問題投入學習和研究,親自設計統計調查方案,編制調查表格,開展統計調查,取得統計數據資料,親手整理統計資料,計算統計結果,發現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和建議,撰寫出分析報告。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們以工作主體的身份,調動自己的聰明才智,融會貫通地運用理論知識,解決所遇到的一個個問題,這樣做的結果是將單純的知識性學習轉變為增長才干,訓練技能的綜合性學習,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廊坊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