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的基石,一切學習活動都從問題開始,沒有問題就沒有研究。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促進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化地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
一、敢想,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前提
小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是問題意識的種子。然而,這顆種子能否萌芽(也就是學生能否敢想),取決于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氣氛。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動學生立異標新,不譏諷、不嘲弄,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這就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了充分的陽光、水分、適宜的土壤,使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教學中,教師應先肯定學生的敢想意識,再引導學生選擇有探索意義的問題,學生的思維空間一定會得到更好的開發,課堂會更加活躍,更加充滿求知創新的生命火花。
二、敢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
1.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由于受自身認知水平等因素的局限,有些學生提出的問題不一定那么有深度、有價值、有意義。而教學中,教師常常會組織學生質疑問難,希望學生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來導入教學。所以,開發學生的思維空間,啟迪學生正確的思維導向,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保護好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是至關重要的。
2.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學中,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與個性,用平和的心態對待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學困生不挖苦、諷刺,給他們更多的表揚,為他們搭建更好展示自我的平臺,用微笑、注視、點頭、肯定手勢以及關懷性接觸等方式進行鼓勵。只有消除了學生的緊張、擔心、害羞、焦慮等許多心理障礙,營造出師生平等對話的教學活動過程,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3.培養學生挑戰權威的精神。教學中,允許和支持學生不迷信書本、老師等權威的話,敢于質疑,培養學生具有挑戰權威的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呵護,一定會揚起學生更多的自信去留意生活,大膽思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善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升華
課堂教學是有目標的,不可能海闊天空地亂扯。這需要我們老師引導學生善問,要求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如何培養學生善問呢?我們認為應遵循這一原則:“授人以魚,不如教人以漁。”平時教師要啟發學生在獨立鉆研的基礎上發問,即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探求答案,經過自己的一番思考仍然不能解決的,再提出來和大家一起討論。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適時點撥、引導,教給方法,實現“從扶到放”的飛躍,逐漸使學生學會把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疑難問題提出來。通過積極有效的探索,各抒己見,在思維的碰撞中極大地增強了求異、創造能力。
總之,教師把提問題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指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僅僅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組織者和促進者。學生經過“敢想——敢問——善問”這一循序漸進的培養過程,學生的問題意識會真正得到培養,創新能力會得到更大的提升。
作者單位:河北省鹿泉市銅冶鎮北降璧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