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欣賞一篇篇高考滿分作文的神采飛揚,感嘆他們的文思噴涌、揮灑自如的才氣!在高考中,何以胸中有丘壑,筆下生波瀾呢?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積累!只有日積月累,才會腹有千秋;只有層層累聚,才能厚積薄發,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下面我淺談一下幾點感悟。
一、走進文本,挖掘文本資源
我們可以對文本進行再挖掘,更好的發揮文本的范文作用。試看下列高考滿分作文,無一不是活用了教材。“曹操面對滄海,吟出‘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豪言壯語,屈原舉身投江之悲壯,岳飛誓死精忠報國忠魂千古不朽……”(《勇敢的心》);“面對滿目瘡痍的中華大地,魯迅先生曾斷言:‘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中華民族以自己日后的經歷向世人證明:中國人在沉默與等待中得到了爆發……”(《等待春暖花開》)
教材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需要教師具有駕馭、深度開發其教育價值的能力。所以,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指導學生積累文中經典語言,再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本的現實意義,學以致用。例如,學了李白的詩,有的同學這樣寫道:“自力士脫靴,玄宗醉酒,貴妃磨墨后,青蓮看透了所謂的官場,所謂的名利榮祿。皇帝要的是奴才。于是,他走上了退路,仰天大笑出門去,放白鹿于青崖,游天姥于夢境。他的退隱,讓他感受到名山大川之壯美,于是酒入豪胸,三分釀成醉意,七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我們還可以舊材新用,創意設計。學完《阿Q正傳》可以嘗試寫“阿Q新傳”;讀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可以讓學生寫“杜十娘新傳”,等等。擁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審美構思”,你會獲得“妙筆生花”的意外驚喜。
二、走出文本,博采眾家之長
欲求文章好,先做讀書人。只有不斷的讀書,才不至于在平時寫作中語言干癟、言之無物,才不至于產生力不從心、捉襟見肘的尷尬。
讓我們再次走進高考滿分作文,許多優美的語言都得意于博采眾家之長,來欣賞一下旁征博引的妙處吧。“培根說:‘讀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哲理使人深刻。’……”(《書》);“‘不是鄉愁,沒有離鄉;不是情怯,沒有近鄉;不是還鄉,沒有衣錦;不是黛玉,沒有眼淚。’踏上這闊別近六十年的土地,李敖寫下了這段話,他沒有回來,因為他不曾離去,他的根在這里,同對岸的人們一樣。”(《談意氣》)
作文沒有巧,只恐讀得少。閱讀要像蜜蜂采蜜,博采眾家之長。例如,“你以為我貧窮、相貌平平就沒有感情嗎?我向你發誓,如果上帝賦予我財富和美貌,我會讓你無法離開我,就像我現在無法離開你一樣。”(《簡·愛》);“當你能飛的時候,就不要放棄飛;當你能夢的時候,就不要放棄夢;當你能愛的時候,就不要放棄愛”……無一不給我們帶來思想和心靈的震撼。作讀書的有心人,認真汲取世界名著中的養分,收藏一些指導人生的值得珍藏的句子。擁有這“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半畝方塘”,你會獲得“清清如許”的“源頭活水”。
三、擁抱生活,采擷點滴細節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生活是語言的源泉。揭開高考滿分作文的面紗,優秀的文章離不開生活。“審讀當代自強的英雄洪戰輝帶著妹妹上大學的生活經歷,我們可以發現,如果說擁有是寶貴的財富——我們因為擁有知識和能力而驕傲自豪,因為擁有親情和友情而幸福快樂,而不知道珍惜卻使他埋沒于平庸,就會分文不值……”(《填充空白》)
要讓學生廣泛接觸生活,參加多樣、實在的語言交際活動,從中吸取知識,吸取語言材料,從中領悟語言博大精深的內涵,練就運用語言的各種技巧和習慣。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的視野要沖破課堂,去引導學生發現那些具有生命形式的事物。在生活中,那一縷白云、一片殘瓦、一根小草以及裊裊的炊煙、潺潺的溪流、爍爍的火苗等無不具有與生命同構的形式,無一不是文學創作的素材。
除了擁抱現實的生活,我們還應去留
心一些媒體中的精美語言。可以通過品味優秀節目導語,感受漢語整句魅力:“城市越來越大,每個人都行色匆匆,站在十字街頭,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點落寞,但是,我知道那萬家燈火,必定有一盞是為我而點,那就是‘真情’”。
如果我們把語文比作是樹,那么語文教學是植樹,作文教學就是育花孕果。要想擁有成功的花朵、累累的果實,除了積累語言,當然更離不開寫作訓練。魯迅先生在逝世前一年總結自己一生的寫作經驗時,這樣說:“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這“多看”和“多練”不就是學會作文的門路嗎!時刻謹記“枝在墻外,根在墻內”,方能催生李白醉酒之妙思,點燃岳飛磅礴之氣勢,創設陶潛妙筆之意境,凝煉賈島嚴謹之推敲。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市沾化縣沾化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