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語文教學一直在“少”“慢”“差”“費”的怪圈里徘徊,語文考試的分數是所有科目中最低的,語文教改喊得最響,語文教師遭受的指責也最多,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能否和諧共振?語文教學的“瓶頸”在哪里?語文教學高效的秘訣在哪里?
一、語文教學的源動力——多渠道激發語文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難設想,一堂讓學生聽而生厭、懨懨欲睡、照本宣科、索然寡味的語文課能產生多大教學效果。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只有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緒力量感染學生,激發他們創造的潛能;教師不能夠只停留在教育的原始階段,而要以淵博的學識、民主的理念、豐富的情感、形象的語言、思辨的哲理、靈動的教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一些學生思維渙散,目光呆滯,無所事事,制造混亂,主要根源就是教師的課缺乏吸引力、感染力。這時候,一則笑話、一句廣告詞、一聯詩句、一段歌曲、幾句聲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話語、數幀促成思維飛躍的多媒體演示,都可能產生驚奇、贊嘆的效果。當然這些都是正在進行的教學內容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牽強作秀。蘇霍姆林斯基講:“教育和教學和技巧和藝術就在于,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的成功的樂趣。”學生怕寫作文,老師可引導他們去感受現實生活,看人家怎么寫的,只要他一次作文寫出來了,他就會有寫不完的事,抒不盡的情,講不完的理,他也最終會因對語文學習有興趣而走向成功。在教學活動中,要善于抓住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通過“文以載道”的形式,促成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質變,從而改變整個學習的面貌。
二、語文學習的剪裁庫——強化資源意識,廣泛開展閱讀
語文是博大精深的,它沒有現成公式可套。語文的學習材料是整個人類文化,浩如煙海。莊子《逍遙游》曰:“水之積也不厚,其負大舟也無力。”一些學生語文成績不好,根源就在于積淀不豐厚。“厚積才能薄發,”讀多了,見識就廣了,思維也就活躍了,寫作自會有套路。信息社會,廣告招牌、網絡文化、名勝古跡、風俗民情、生態環境等都是閱讀的文本,面對“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的信息浪潮,必須使閱讀能達到這樣一種自動化的程度,形成快速閱讀的能力。老師們請記住:“減輕學生腦力勞動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
三、語文教學的“引爆器”——強化思維訓練
語文考試主要考查學生的見識,考查由課內到課外的遷移能力,獨立思考、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的能力。教師要以反復的閱讀、生動的語言、豐富的直觀、“自然的旅游”喚起學生的表象和想象;要在平時的課堂講授中,擬定明確的目標,有針對性的訓練思維,不要代他們思考,要善于集中群體智慧,讓他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組討論的形式展開綜合性學習。他們若以自己的思維解讀了文本中的問題,就會去掉思維的惰性,使腦瓜變得靈光起來,就會因成功的樂趣,激發更大的創造潛能。還要有針對性地訓練一些題目,通過實踐演習,聚合發散,分析概括,對比思辨,整合篩選,由表及里,去偽存真,得出正確的結論。教師要隨時針對教學實踐得來的反饋信息,思考教學策略。蘇霍姆林斯基講得好:“那種熱愛自己的事業又善于思考的教師,才有力量使教室顯得肅靜,使兒童特別是少年和青年,用心的傾訴他的每一句話,才有力量激發學生的良心和羞恥心,這種力量才是一種無可爭議的威信。我們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駕馭年輕的心靈。我們的思考能點燃學生的學習愿望,我們的思考能激發學生對書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老師們記住:接近那種無動于衷的最可靠的途徑是思考。只能靠思考來喚醒思考。思維喚醒了,就會引爆璀璨的智慧之花。
作者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