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規定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在全面要求培養素質人才的今天,如何才能夠真正地把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如何才能夠通過課堂教學促進我們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充分認識自我,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已經成為我們廣大教師探索的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主體性教學,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成為現代教學中最重要的內容。
對處于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學生來說,他們的主體意識和主動作用于客體的能力都不是很強,或者說他們是一個不斷發展中的主體,也是等待進一步發展的主體。那么,怎樣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主體性教學,培養他們的主體進取精神呢?筆者認為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能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他們的主體性需要我們教師的培養和引導,提高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是我們作為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轉變觀念,建立平等、和諧、友愛的師生關系
傳統教育長期以來是“聽話”教育,學生在唯書、唯上、迷信權威、盲目服從的思維定勢中生活,自主思考的能力、創造的愿望日漸喪失。在傳統的教學體系下,形成的是“師道尊嚴”傳統。教師充當的是既定課程的闡述者和傳遞者,而學生是既定課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學生在教師面前只不過是未成熟而有待于成熟的人;是知識淺薄而有待于加深的人;是經驗狹隘而有待于擴大的人。而時代的發展呼喚著人的自主性,迫切要求教育轉向,讓學生回歸自我,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他們的自主能力。
要發展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必須轉變自己的角色,轉變這種師生關系。在課堂上,教師要建立平等、和諧、友愛的師生關系;在操作上,教師要力求做到態度親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生的愛帶進課堂,滿腔熱情地關心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以教師之情感染學生,使課堂充滿著和諧的氣氛。
如果師生雙方能以對話、包容、平等的關系相處,積極主動配合,學生就會形成一種自由的、獨立的、主動的探索心態,學生的心情舒暢了,求知欲旺盛了,思維也非常活躍、流暢了,這樣,學生個體才能敢想、敢問、敢說,學生群體才有“躍躍欲試”的熱烈氣氛。
二、發揚民主,創建生動、積極、愉悅的課堂氛圍
傳統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滿堂灌”,心目中沒有學生,不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是缺乏教學民主的主要表現;對學生在教學內容或教學方法上提出的不同看法,往往不夠重視,對差生的缺點錯誤,往往難以容忍等,也是缺乏教學民主的具體體現。
在這種傳統教學的影響下,教師總以嚴謹的教學秩序為治學之標準。學生被遏制住興奮,壓抑著學習的沖動和發現。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就會消遁。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發揚教學民主,創設生動、積極、愉悅的氛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在新課程下,上課盡量避免一言堂,避免教師臺上“演戲”,學生臺下“看戲”的情況。教師自己要首先進入情景,全身心的投入,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把親切、信任、尊重的情感傳遞給學生,用富有激情的、生動的、風趣的、幽默的語言把學生帶入課堂教學的氛圍中。大力推行啟發式、討論式和分層次教學,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主動地參與,積極探索,加強教與學的雙邊合作和交流;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提問。因為在愉悅、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會處于積極的情緒狀態,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答,其主體性、獨立性也得到充分體現。
三、改變策略,體現自信、存在、成功的主體意識
傳統的教學評價以考試作為評價的唯一手段,并且在考試形式上以“標準化測試”最盛行,認為任何問題只存在唯一正確的答案。凡是與標準答案不一致的看法,皆為錯誤,學生不得不掩蓋自己的真情實感去一味追尋所謂的“正確答案”。但是,一個班級那么多學生參差不齊,即使是同一節內容,其認識與感受也不會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追求統一的所謂標準的答案。
新課程下對學生的評價,不是為了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而是旨在提升學生的自我意識,尊重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存在體驗和自我成就感,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認識自己,不斷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勵,使學生獲得自主發展的期望和自主發展的動力,而不是依賴強制的外部力量和標準。
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小結時,也應改變策略,可以讓學生自己來總結。當任何一名學生有精彩的表現時,教師要給予表揚和激勵;當學生回答有錯時,教師更應該給予鼓勵,因為他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加強因人施導,或者進行分層次指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實現學習目標,獲得成功體驗,而學習的最大樂趣在于經過艱苦的努力而獲得成功。讓人人都有成功的機會,人人都有成功的體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積極思考,敢想、敢說,敢于質疑,無所顧忌,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達到獲得知識,體驗情感,促進發展的目的。
總之,如何發展學生的主體作用,雖然涉及眾多方面,但教師的教育觀如何卻是前提。因此,教師必須要改變傳統的觀念,積極適應新課程要求,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建立起一種平等、和諧、友愛的師生關系;營造出一種生動、積極、愉悅的教學氛圍;體現出一種自信、存在、成功的主體意識,才有可能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實施好主體性教學,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得到最大的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慶陽三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