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只有具備了扎實的語文功底,才能為以后學好其他學科打好扎實的基礎,在低年級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學好語文的前提。
一般認為,習慣是由于重復或練習而
鞏固下來并變成需要的行動方式。習慣完全是后天形成的,但它一旦形成以后就難以改變,在一定情境的條件下,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學習習慣指學生無條件的、自動的學習行為或傾向,它來自于強烈的內在心理需要。語文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語文學習活動中養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語文學習行為、思維方式或傾向。語文學科非常特殊,它的內容繁雜、學習形式多樣,沒有固定的場合,學習結果潛隱、學習功用傾向于實踐,所以更需要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俗話說:“習慣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差的主人。”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學生語文學習成功的保證,是學生高素養的體現。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主要包括:書寫規范、善用工具書、廣泛閱讀、勤思好問、勤于背誦、勤于練筆等。
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學習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首先,對學生進行反復的教育,使學生明白良好語文學習習慣對語文學習的意義。其次,耐心地指導學生養成課前制訂學習計劃、預習,課上專心聽講、積極思考,課后自覺獨立完成作業、閱讀背誦的好習慣。第三,從點滴抓起,逐步積累。好習慣不是短時間內能夠養成的,壞習慣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夠改正
的。在語文學習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循序漸進。第四,嚴格訓練,持之以恒。語文教師一定要對學生有嚴格的要求,并要經常檢查、時常提起,使學生具有養成習慣的意識,并且朝著養成良好習慣的方向去努力。同時要有具體的標準和規范,要督促學生持之以恒。第五,言傳身教,表揚鼓勵。教師本人具有學習語文的諸多良好習慣,就能潛移默化地給學生以良好影響。譬如,教師閱讀廣泛、知識豐富,學生便會由衷地欽佩、傾慕,由此產生內驅力,從而逐漸養成廣泛閱讀的好習慣。
語文學習習慣具有習得性和穩定性,它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學習活動中逐
漸形成的,并且一旦形成就會比較持久,不易改變。在一定情境的條件下,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語文學習習慣又有好壞之分,因此,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尤為重要。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寧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