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目的】
1.通過復習,把握知識要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方針;新中國外交的重大事件;中美關系的重大事件;
2.通過復習,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圖片中所蘊涵的歷史信息,提高讀圖、分析圖、綜合概括歷史信息的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3.通過復習,進一步明確中美關系的改善、中國外交取得一系列輝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國自身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懂得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中美關系;新中國外交大事;
難點:美國謀求與中國建交的原因;
【教學方法】
講授式 討論式 啟發式
【教學過程】
引言:同學捫,今天由我帶領大家一起復習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5、16課的內容,我把這兩課合在一起作為“新中國外交”這樣一個專題來復習,希望我們合作愉快,謝謝!
一、外交政策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分析:中國一百多年(1840~1949年)的屈辱史,表明舊中國外交:不平等、不獨立、無自主權(與帝國主義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等);新中國以史為鑒,追求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略談建國初,美、蘇對華外交態度。
面對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封鎖、孤立、包圍,新中國開展了積極主動的外交,走出去,展示新中國的形象,讓其他國家了解中國,熟悉中國,努力開拓外交新局面。那么新中國取得了哪些重大的外交成就呢?
二、外交大事
1.1953年,周恩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訪問緬甸、印度,確定為外交基本準則;
提問: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本內容是什么?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尤其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已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
2.1954年,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
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
引導學生讀圖第79頁,得出該會議的作用:周恩來總理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風度,為新中國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譽。
3.1955年,萬隆會議(亞非會議),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同:指各國間的團結和友好;異:指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
與合作;
4.1971年恢復聯合國席位;
我國外交史上的一次偉大勝利。
5.1972年,中日建交;
我國外交工作出現新局面。
6.1979年中美建交;
標志著中美兩國二十多年的對抗結束了,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
7.2001年,承辦APEC會議;
8.2001年,加入WTO;
思考:中國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就說明
了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總結: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國際地位的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中國自身利益的需要。
三、中美關系
簡介近代中美關系.
(一)敵視(新中國成立~20世紀70年代初)
重大事件:
1.對新中國威脅、孤立、封鎖;
2.美國發動侵朝戰爭,中國抗美援朝;
3.美國第七艦隊入侵臺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
(二)逐漸正常化(20世紀70年代)
重大事件:
1.1971年,美國乒乓球隊正式訪問中國,
“小球推動大球”;
2.1971年,尼克松派基辛格秘密訪華;
3.1972年,尼克松訪華;
閱讀、分析材料:第80頁最后一段
提問、思考:杜勒斯拒絕與周恩來握手的原因?
尼克松主動與周恩來握手的原因?
總結:杜勒斯拒絕與周恩來握手的原因: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抗美援朝的勝利;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成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抗,美國敵視中國。
尼克松主動與周恩來握手的原因: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國際地位的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國內經濟困難;美國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劣勢;
讀圖:第81頁《毛澤東會見尼克松》
教師引導學生從圖中獲取歷史信息:
4.1979年,中美建交;
是世界的一件大事,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三)緊張與緩和并存(20世紀80年代至今)
80年代至今中美關系一波三折,臺灣問題、意識形態問題、人權問題等是影響中美關系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中美關系的關鍵——臺灣問題。
思考:簡要談談你對中美關系的認識?
教師總結:中美關系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中美之間既合作又競爭,緊張與緩和并存;中美友好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促進兩國經濟、政治、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四、小結
外交是一個國家實力強弱的晴雨表。新中國的成立,徹底告別了任人欺凌的時代,告別了“弱國無外交”的恥辱,我們要繼續保持外交事業健康持續的發展,就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堅持改革開放這一基本路線。
五、學生自行記憶
附:板書設計:
一、外交政策
二、外交大事
三、中美關系
(一)敵視(新中國成立~20世紀70年代初)
(二)逐漸正常化(20世紀70年代)
(三)緊張與緩和并存(20世紀80年代至今)
作者單位:四川省宜賓縣蕨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