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讀書越來越成為提高語文素養,培養綜合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面對浩瀚如煙的書籍,如何選擇適合小學生閱讀、又確實能對學生終生發展起奠基的作品,顯得尤為重要。結合小學生年齡特點以及語文教材的優勢,我認為憑借語文教材,有機引導學生讀相關整本的書,有利于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指引正確的閱讀方向。讓閱讀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在此,本人結合教學體會,談幾點淺顯認識。
一、確立導讀書目
教師要使教材成為港口和指南,引導學生走出課本的小天地,遨游于浩瀚的認知空間。教師要做有心人,有預見性、計劃性、針對性地制訂閱讀計劃,按年級順序,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確定名家書目,建立閱讀書目列表,做到“心中有書,導讀有數”。教師在教學中因勢利導,讓童話、詩歌、寓言、名人傳記以及《西游記》《魯濱遜漂流記》等適合少兒閱讀的書目,潤物細無聲般地來到孩子視野里。
二、以篇帶本,適時引導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時代感強。教師在教材文本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理解、體驗、積累語言的同時,經受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升華、心靈的震撼,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文字閱讀的魅力,借此教師可以相機推薦與文本教材語言特點或主人公精神相關聯的整本的書。一學期如果向學生推薦兩本著作,再加上寒暑假,小學階段最少可閱讀相關名著幾十本。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有這反復揣摩閱讀幾十本書的經歷,學生的精神世界該多么充實、豐富;語言表達功底該會多么厚實;閱讀習慣的養成,興趣的培養更是不言而喻。教學中可以廣泛開發課外閱讀資源,如:低年級學習《狐貍和烏鴉》時,學生從中感悟到故事很有趣,加上教師的點撥,學生也輕松地明白了其中蘊含的道理。在學生興趣盎然時,老師隨機告訴學生:這個故事是從《伊索寓言》這本書選來的。《伊索寓言》中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你們可以嘗試讀拼音版的《伊索寓言》。童話故事對于兒童有著強大的吸引力,教師在講到相關內容時,可以講一兩個童話故事或半個故事,然后簡單地介紹童話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產生渴望閱讀的內動力,促進學生去尋找童話故事書籍閱讀。中高年級學生也是如此,他們對讀什么書,有時也很模糊,往往需要借助課堂上的展示、感悟,激發他們讀書的熱望。
三、營造氛圍,注重檢查
教師如果只是單一地向學生推薦書目,而不落到實處,讓學生自由翻讀,這往往達不到預定效果。在小學階段,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需要教師巧妙引導,甚至需要老師以身作則,參與其中。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在任教四年級語文時,我照例推薦閱讀書目,學生也讀了,但常發現多數同學是流于形式,純屬應付差事,交流時,往往只是幾位老面孔。經留心觀察、分析,學生還缺乏一定的閱讀興趣,不能靜心走進主人公角色中,只是三分鐘熱度,翻翻而已。在推薦《三國演義》一書時,我也特地從圖書館中借一本,每天中午陪學生一起靜靜地閱讀,我擔心學生只有粗讀沒有精讀,這樣讀再多的書也難以形成語文能力。在讀書時,我有時告訴他們閱讀方法,精彩之處可采用精讀法,情節平淡的可略讀,有時特地安排學生讀精彩片段,從實例中明白該精讀的內容,對學生讀書起到導向作用。如今,每天清晨、中午教室內總出現一道亮麗的風景,學生個個神情專注地遨游于書海。
四、搭建平臺,著眼激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如果只通過交流匯報,做做讀書筆記等簡單的形式,來評估學生的閱讀收獲,往往會適得其反,學生長期下去將會產生懈怠心理,讀書熱情逐漸會被沖淡,尤其是低中年級的學生表現得更為明顯。要使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真正達到豐富語言積累的目的,還應當適時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熱情,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1.開展藏書活動,激勵學生閱讀
班級設立圖書角,可將自認為值得閱讀的書籍提供給大家欣賞,這樣也解決部分學生無書讀的難題,同時也讓好動的學生視線中有書的蹤影,能受到感染。在圖書角處,張貼學生擁有的圖書目錄表,以便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2.開通“點播”熱線,激起閱讀熱望
書讀進去,還要能說出來,說的過程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晨會課、周會課,讓學生通過“你點我播”的形式,將冗長的書本內容,通過“成語天地”“故事集錦”“歇后語大全”“樂哈哈”等欄目,在輕松作答或簡要復述故事中,勾起學生美好回憶,激發學生將閱讀融入自己的生活。
3.開展朗誦活動,激發學生閱讀
“誦”是學生學習語言比較有效的手段之一。“誦”能更好地理解語言、表達感情;“誦”能聲情并茂,培養語感;“誦”能更好地積累語言。每日一詩誦讀,或每日一文誦讀。還可以利用校園活動時間,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利用紅領巾廣播臺,開辦“美文欣賞”節目。
記得一位名人說過,一個孩子,如果沒有童年豐沛的經典閱讀給予的心靈潤澤,在其精神發育史上終將留下無可彌補的遺憾。作為孩子的領路人,我們應該以“智慧的鑰匙”一書,啟迪孩子美好的心靈,帶著他們且讀且思。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都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