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建構“討論—總結”的教學模式,形成“講與練”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討論—總結
1.建構背景
高考前的復習就是教師“講”和學生“練”。這樣的教學方式看似節約的課堂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實際上并沒有達到教與學的有機結合,很難達到教學的目的。它體現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教師成了課堂的主體,學生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不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和培養。
為此,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思路和程序,在教學中不僅要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形成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把著眼點放在讓學生會學物理,培養學生自主的創造的學習能力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本人構建了“討論—總結”的教學模式,以供大家參考。
2.建構過程
其具體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為:
(1)教師精選習題: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習題。習題最好能有多種方法求解,而且習題應以大多數的學生在短時間內至少都能想出一種解題方法,然后通過小組內的討論能想出更多的解題方法為好。
(2)展示習題,要求學生單獨完成:學生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最容易暴露知識上的缺陷和理解上的謬誤及不足。通過練習,才能彌補這些缺陷,糾正誤解。
(3)相互討論:由于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有所不同,在獨立解題的過程中,他們對同一道習題,都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不同的疑點,通過前后左右相互討論交流,不但能解決一些疑點,還能獲得更多關于此題的獨特見解,拓寬他們的視野,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4)交流討論成果: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展示他們討論的成果和存在的疑問。教師一定要樹立“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鼓勵學生積極發言。
(5)教師點評總結:在小組內討論中懸而未決的問題,教師適當的指導后,再讓學生討論得出結果,在此基礎上由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
3.模式的優勢
(1)通過交流,各抒己見,營造了輕松自由的課堂教學氛圍,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可以暢所欲言,使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自身的閃光點,從而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成為學習的主人,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2)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的發言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有利于學生內在的思維程序和外在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3)通過小組的討論研究,有助于學生合作學習意識和團隊精神的培養。為達到學習目的使得人人參與,小組成員間必須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取長補短,還將妥善解決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這樣將會使同學間建立一種融洽,友好,親密的伙伴關系。
(4)通過討論,相互質疑,可以更好地引發認知的沖突和深化,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的意識,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開闊視野,鍛煉思維的敏捷性,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5)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誘導學生思維的發散,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也能使學生養成多方位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4.教學案例
解力學題的思路
例題:某人站在一定的高處,以一定的水平速度v0拋出一小球,不計空氣的阻力。
求:(1)經過多長的時間小球的速度變為2v0?
(2)此時小球下落的高度是多少?
要求:學生先單獨完成,再前后左右討論,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解題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方法一:
總結解題方法:
(1)用牛頓定律和運動學公式解。
(2)動能定律和機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
(3)動量定律和動量守恒定律。
教師展示問題:比較上面的方法,哪種最簡單,如何選取最簡單的方法?
要求:先分組討論,再全班交流,最后老師分析總結。
解題原則:
(1)已知物體做勻變速運動或需要求加速度,用力的觀點比較方便。
(2)①已知或要求與能量有關的量。
②已知或要求空間量(如位移S,高度h)用能量的觀點解題比較方便。
(3)①已知或要求與沖量和動量有關的量。
②已知或要求與打擊、碰撞、爆炸等有關的問題用動量的觀點解題比較方便。
根據上述“討論—總結”的教學設計模式,使不同的知識得以綜合應用,并能從多種解法的對比中優選最佳解法,總結解題規律,使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使思維的發散性和創造性增強。
參考文獻:
1.閻金鐸.物理教學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查有梁.中學物理教學建模.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重慶市永川區永川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