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證法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科學方法,它是通過證明與論題相矛盾的反正題虛假,來確定論題是正確的間接證明法。在應用反證法時,首先要假設,即假定原命題的反面正確,然后從假設出發,利用正確的邏輯推理推導出謬誤的結果,即從反設出發作為推論引出違背科學的基本規律(定律或概念)與已知條件相矛盾的結果,最后肯定原結論正確。初中科學的教學實踐中對某些問題有意識地運用反證法,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學生經常會向教師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直接論證或說理解釋很困難,而采用反證法就比較容易
例1.在使物體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下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時(華師大版《科學》八上第19頁的活動),同學們經常問:“拉木塊的力總應該比摩擦力大,哪怕大一點點也成,總不應該與摩擦力相等,若兩個力一樣大,木塊能沿著拉力的方向運動嗎?木塊能不能沿著摩擦力的方向運動呢?”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我做了如下的解釋:如圖1所示,木塊在拉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運動,可分為兩個物理過程:
(1)開始運動的過程:木塊在拉力的作用下,由靜止開始運動,同時也受到摩擦力,此時拉力F大于阻力f(如圖1甲所示),物體的運動狀態在不斷的改變。
(2)木塊作勻速直線運動過程:木塊仍受到拉力F和摩擦力f(如圖1乙所示),拉力F和摩擦力f怎見得其大小相等呢?我們可以用反證法來說明:如果F>f,合力(F-f)將沿著F的方向,則木塊會越來越快地運動;如果F 二、某些問答題,如果直接從題目已知條件出發是不易回答的,對這類題目指導學生用反證法論證答案,則效果頗佳,克服了初中學生在答題時,該說的話說不出,要講的道理講不明的毛病 例2.問:在連通器里如果只有一種液體,在液體不流動的情況下,各容器中的液面相平,為什么? 上述問題,實際上是要求證明“連通器原理”,課本上(華師大版《科學》八上)是直接給出結論,沒有詳細的說明,比較籠統,用反證法則顯得更有說服力。假設各容器中液面不相平,即圖2所示h1≠h2,在連通器底部正中間取一液片AB。因為液體不流動,所以液片靜止,由二力平衡條件得:液片AB受到的壓力F1=F2,根據壓強的定義,P=F/S可得,F1=P1S1,F2=P2S2,代入上式并考慮到了S1=S2,則有P1=P2。由于P1=ρgh1, P2=ρgh2,且連通器只有一種液體,則有h1=h2,才能保證P1=P2,因而假設不成立,從而證明了連通器里如果只有一種液體,在液體不流動的情況下,各容器中的液面總保持相平這一結論。 三、學生由于生活經驗的干擾,很難擺脫一些錯誤的生活常識 如“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運動”。教師在幫助學生正確建立“運動和力”的關系時,常常用很多語言作費力的解釋,效果卻很差,而用反證法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3.一些學生認為“物體速度越大,其慣性就越大”,對此我們可以從下面兩個方面闡述:假設物體的速度越大,它的慣性就越大,那么物體的速度越小,它的慣性也就應該越小,依次推離,靜止的物體速度為零,它也就不應該具有慣性。顯然,這與靜止的物體有慣性相矛盾,矛盾的結果,說明假設錯了。又如,一些學生認為“物體越重下落越快”,教師即可用邏輯推理說明如下:假設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那么,如果把重的物體和輕的物體綁在一起又將會有怎樣的后果呢?由于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下落快的重物將帶著輕的物體使它落得快些。而輕的物體將影響重物使其下落慢些。因而兩物體綁起來后其下落的速度將要介于二者之間,是不是這樣呢?這時同學們議論紛紛,緊接著教師問道:“輕重兩物體綁在一起變得更重了,按上述的結論,它是不是應該落得更快?”兩個結論是矛盾的,而這種情況的推理又都是正確,矛盾原因只能說明假設錯了,從而也證明了:物體越重下落越快,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四、在科學教學中運用反證法推出的結論有時很荒謬,甚至是十分可笑的 學生在笑聲中糾正了錯誤,學到了知識。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同時,對學生理解掌握科學概念突破一些教學難點,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例4.用力將重物壓在豎直墻壁上靜止,墻面這時受到壓強,同時重物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盡管反復講,力F的增大只能是增大對墻的壓強,不管壓力如何增大,摩擦力最大等于物重。可有的學生不能接受上面的講述,此時教師可用反證法來闡述如下:假若摩擦力f隨力F的增大而增大的話,當力F增大到大于重力時,此物體就要向上跑,這就意味著我們用力不大時物體還能壓到墻上,用力大了物體反而壓不住,還要向上跑,學生聽到這兒,哄堂大笑,在笑聲中他們也看到了自己想法的謬誤,使他們感到不明確概念、不掌握知識是不行的,從而增強了學習科學的自覺性。 又如學了“壓力和壓強”這部分內容,并做了“往墻上按圖釘,求墻壁受到的壓強”這類練習題(如圖3)后,在比較固體和液體的性質時,有些學生往往會得出“固體能夠傳遞力”的片面結論,錯誤地認為“一個力可以將大小和方向不變地傳遞到其接觸的另一個物體上”,這種含糊的錯誤看法,將給進一步學習埋下隱患,其實“固體傳遞力”是有條件的。盡管在初中階段討論這些條件是有困難的,但通過一些實例可以使學生認清這一點。 例5.如圖4所示,疊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兩個物體A和B處于靜止狀態,這時物體A對地面的壓力等于GA+GB=(mA+mB)g,而它的反作用力地面對物體A的支持力亦為(mA+mB)g,假設這個力能移到物體B上,那么疊放在物體A上的另一個物體B,將會因所受到向上的力(mA+mB)g,,大于它自身的重力而豎直向上飛起,顯然這是不可以的,故假設是錯的。 五、學生對某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常常搞不清楚,甚至在教師告訴了答案或結論之后,也還有疑慮 例6.一物體A放在光滑的互相垂直的拐角處,如圖5所示,雖然物體和墻面相互接觸,但它們之間沒有相互擠壓,則物體不受墻壁的推力作用。此結論正確,正面論證不易使人信服。可用反證法證明如下:假設墻面對A有推力的作用,則此力應水平向右,但由于地面是光滑的,對A沒有摩擦,這樣A在水平方向只受一個向右的作用力,如圖6所示,因此物體A要向右運動。但物體A并不會向右運動,而是保持靜止狀態。因而假設不成立,即墻面對A的推力是不存在的。 又如,一架天平左盤是盛水的杯子,右盤加砝碼使之平衡,要求學生猜測當一手指伸入水中時會發生什么現象。在測試時,學生通常都猜測天平仍保持平衡,理由是手指僅與水接觸且是懸著的,顯然這一猜測與事實不符,雖然學生看到了實驗結果,但還是難以理解,最好用反證法來解釋一下。 如圖7所示,選擇杯水為研究對象,設水中未插入手指時,杯水所受重力為G,所受盤的托力為N,右盤砝碼所受的重力為G′.因天平平衡,杯水靜止。所以杯水受二力平衡,即G=N,且G=G′,那么當緩慢將手指浸沒水中時,由于水對手指有一浮力F′,則根據力作用的相互性,手指必對水有一豎直向下的壓力F′,所以G+F′>N,而N=G′,G+F′>G′,故左盤下沉,即天平失去平衡,可見假設天平仍然平衡錯了,實驗結果加之理論解釋,使學生心服口服,也解除了疑惑。 總之,反證法是科學教學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反證法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方法,在實際應用中,要能夠方便假設出與需要證明結論相矛盾的論斷,并且此結論荒謬性較易推理論證時,采用反證法才較合適。誠然,反證法在科學教學中的應用肯定有多個方面,本文只作拋磚引玉,供同行們參考。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逸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