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在于知識本身,而在于使學生自己獲得知識的方法。學生學習數學,學會是基礎,會學是目的,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是完成“培養學生數學自主創新能力”任務的重要標志。想要提高數學教學質量,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
關鍵詞 數學教學 創新意識 能力培養
一、立足新課標
以新課標為標志,我國新一輪課改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向前大力推進。如何按照國家頒布的《數學課程標準》,樹立新的教學理念,突破過時的傳統教法,創新數學教學方法,對初中數學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
以新課標為指導,著力構建以人為本的數學課程體系,自覺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積極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只有教師盡快適應新課標,并將新課標貫穿于實際教學中,才能為學生的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創新課堂教學情境
一個好的教學情境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好的情境對數學教學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如:在《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老師問:“同學們你們現在的位置可以怎么確定下來?”學生:“我在第3小組第4排。”“很好,那么單獨用小組數或排數能否確定你的位置?”“不能。”然后讓第3小組的學生站起來,第4排的學生也站起來,通過實際情境進一步體驗用一對數來確定平面上一點位置的正確性。然后再問:“把教室的右墻角的兩條墻角線分別看作是0排0組,請同學們分別說出自己的位置。用(x,y)表示,x表示組數,y表示排數。”在這過程中學生鞏固了用一對有序實數來確定平面上一點的方法。然后要同學們考慮這時隔壁班的同學的位置該怎樣確定,通過學生自己的交流、討論得到了“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基本知識框架。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積極參與。在不知不覺中加深了對“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理解。
三、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培養初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就得先了解他們。在課堂上要給學生提供直接參與“活動”和讓他們自己“動手”的機會,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好動是初中學生的共性,讓他們在動中取得一些數學理性知識,其效果百倍于看書、聽講。讓學生在“活動”中思考、記憶,往往能產生無意識注意和記憶,使知識能為己所用甚至能使學生提出新的更高一層的見解,從而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學習有理數加法時,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參與“活動”,在操場上畫一條數軸(向南為正方向),讓一名學生從數軸的原點開始,先向南走5個單位長度(記作+5),再向北走3個單位長度(記作一3),走兩次結果是站在原點的南邊還是北邊?(確定為正數還是負數)離原點有幾個單位長度?(確定出絕對值)這個過程用算式怎樣表示?(+5)+(一3)=(+2)再請其他學生,調換著不同的方向,改變著不同的數量,做類似的“活動”,回答上述問題,然后列出相應的算式。其結果,讓學生對有理數加法算式的來源有了深刻的認識,也為有理數加法法則的引出和掌握打下了基礎。
四、鼓勵學生勇于質疑,積極創新的精神
很多學生在解完一道題時,總是想問老師或看參考答案,來驗證其結論的正確。這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他們對權威的結論從沒有質疑,更談不上創新。中學階段,應該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敢于懷疑的精神,甚至應該養成向權威挑戰的習慣,這對他們現在的學習,特別是今后的探索和研究尤為重要。如果真找出“權威”的錯誤,對學生來講也是莫大的鼓舞。
教學中,對新的發現、巧思妙解及時褒獎、推廣,能激起他們不斷進取,努力鉆研的熱情。而且我認為,質疑教學,對學生今后獨立創造數學新成果很有幫助,也是數學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
五、總結
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邊活動。教與學是相輔相成,共同制約的。現行的新課標提倡“互動”教學法,就是讓教師與學生在同一高度上探討和共同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的創新過程中,并非是純粹的智力活動過程,它還需要以創新情感為動力,如:遠大的理想、誠摯的熱情以及強烈的創新激情等。同時創新精神的發展既有主觀因素,又與內在的心理狀態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應讓學生自己去尋求學習的方法,同時給予行為教育,發展學生個性與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