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九年級思想品德學科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歸納能力,答題演繹能力,從而加強學生主體思維訓練和多層次發散性思維訓練,強化解題技巧,最終提升學生應試能力。
關鍵詞 能力培養 解題技巧 提升學生應試能力
一、九年級學生能力培養,應重視思維過程
九年級學生思想品德學科應試能力集中表現為: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凋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要提高這四大能力,必須對學生進行思維、歸納、演繹、發散思維能力培養,更應重視校情生情。
1.加強思維能力訓練
加強邏輯思維能力,重點是歸納與演繹相結合。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思維過程,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思維過程,辯證思維能力需要聯系地、發展地、全面地看問題。
2.歸納能力的培養
訓練方法:透過現象看本質;由矛盾的特殊性到矛盾的普遍性;邏輯方法:下位概念追溯至上位概念;由種概念到屬概念。如下是對一道中考開卷試題進行的分析。
材料一:2008年7月8日至9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了日本北海道舉行的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議。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八國峰會如果沒有中國等經濟快速增長的“新興大國”的參與,就缺乏對世界發揮影響的效力。在八國峰會國際新聞中心的大屏幕上,循環播放著峰會新聞節目,其中就有中國與會官員接受采訪的內容。
材料二:2008年10月31日新華社電,聯合國糧農組織經濟和社會發展部官員、中國問題經濟學家方成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養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中國農業發展對世界糧食安全產生的影響不言而喻。方成指出,中國農業發展兩大重要因素,一是依靠科技進步,二是增加對農村公共投資。依靠科學技術使農業糧食單產提高很快,相應提高了包括教育和基礎設施的投資比例。
(1)國際輿論為什么高度關注中國聲音?
(2)看完材料二,你覺得我國的農業發展需要采取什么國策和實施什么發展戰略?
(3)材料二中指出,中國農業發展兩大重要因素之一是依靠科技進步,作為中學生,你如何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
引導學生分析:這是一道國情、國策、發展戰略方面的開放性試題,要求學生對九年級教材第二單元第三、四、五課有全面的了解,將課本知識與時政相結合,對計劃生育、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可持續發展戰略進行整合,針對第三問做負責任的公民,要求學生放開思維并能快速提取答案要點。
答案:(1)因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當今世界,中國是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個和平、合作、負責任的中國形象已經為國際社會所公認。
(2)采取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可持續發展戰略。
(3)多聽有關科學技術的講座和廣播;多看有關科學技術的雜志和資料;多讀有關科學技術的報紙和文章;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多參加有關科學技術的活動。
訓練方法:以本質為根據,尋找或詮釋現象。從綜合國力提升到負責任大國與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相聯系。
3.加強主體思維訓練和多層次發散性思維訓練
加強主體思維訓練能明確“角色”。因為開卷,要求學生對四大單元板塊(承擔責任服務社會,了解祖國愛我中華,融入社會肩負使命,滿懷希望迎接明天等)知識內容了如指掌,結合校情、生情對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學生能按題目的要求站在不同主體角色的“視覺立場”上回答不同的內容。多層次發散思維指認識事物含義、內容、性質、目的、原因、地位、意義、條件等不同層次的思維方法。復習中加強多層次發散思維訓練不僅使學生審題時要縝密、全面,避免要點遺漏,還可從縱深把握知識。
二、強化解題技巧。提升學生應試能力
1.選擇題
(1)分析材料的要領:準確、全面、深刻、有效。
(2)把握題干規定性要領:抓“關系詞”、“限制詞”和“關鍵詞”。
(3)審讀被選題肢的要領:首先排除絕對錯誤題肢,其次刪去混淆視聽題肢,再次選出與題干主旨相符的題肢即可提高命中率。
(4)解答選擇題要領:細心審題、靜心思維、剔除錯誤、準確作答。
2.非選擇題解題方法
(1)審材料:研讀材料,提取信息。(1)把握不同材料的特點及分析方法;②把握多個材料之間的相互關系。
(2)審設問:把握設問,明確答題方向。①明確知識范圍;②弄清問題指向;③明確思維類型(收斂性設問、開放性設問)
(3)解題:運用知識分析論證發現并建立知識與試題有效信息之間的聯系,運用知識對有效信息進行整合。①運用知識解讀信息,發現信息的意義,并結合信息分析和論證問題;②運用學科原理和方法,結合相關信息,探討和解決問題,體現創新性思維。近年來文科試題比較強調對提取和解讀信息能力的考查,通常要求描述、分析材料所包含的信息。
基本答法是將材料(包括圖表、數據)反映的具體情況,根據試題要求進行篩選、整理、歸納,然后用學科術語有邏輯地表述出來。一般順序是:先分析(分述)后綜合(歸納),先現象(事實)后本質(實質或根源),先描述后解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