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便有提倡“因材施教”,宋代朱熹在《論語》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薄耙虿氖┙獭彼慕K極目標和我們現在要說的“分層遞進教學”是一樣的。分層遞進教學的理論基礎為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只要在提供恰當的材料和進行教學的同時,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度的幫助和充分的時間,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學習任務或達到規定的學習目標?!?/p>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抽象程度高、有嚴密系統性的科學,同一班級學生能力參差不齊,分層遞進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分層遞進教學的背景分析學生作為社會的成員,具有人的共性,但是每個學生由于遺傳因素、家庭生活狀況和教育條件、人際關系、社會環境的不同,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差異,甚至很大差異,這是個客觀存在。傳統教育歷來強調共性,忽視研究學生的差異性,在今天的學校教學中,大多存在這些情況,重視優等生的拔尖,忽略中等生和學習有待提高生的培養和提高?;蚴莾H按中等生的程度施教,僅考慮大綱的基本要求,在教學目標層次彈性的體現、教學方法的層次化作用、課堂引導設問思維難度的掌握、課堂練習及家庭作業的分類區別要求等方面,均對學習有待提高生和優等生兼顧甚少,課堂上培優補差、分類分層推進的力度不夠。這樣學習有待提高生對所學知識不易接受,學習信心隨教學深入而下降,以至于討厭學習。而優等生義得不到充分發展,學習潛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優等生不尖,優等生和學習有待提高生都成了中等生的陪讀生,“保底教學”和“陪優教學”不能落實到位。總之,不能完全達到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教學要“而向全體學生”的要求。
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分層遞進教育,是指根據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在數學課堂教學及課后輔導中實施的一種教育方法,是教師在對學生統一要求的前提下,面向每個個體,先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然后依據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教育,揚長避短,因材施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較好的發展,從而全面提高初中數學課的教學質量。
分層遞進教學是根據學生學習的可能達到的水平和客觀差異,把教育對象、課堂教學目標和教育活動層次化。其教學程序是:導人課題、定向自學、精講導學、分層練習和目標延伸。其策略和操作形式是:異質建組,合作學習;目標分層制訂,分步達標;分層施教,自主發展。分層遞進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有利于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主體的轉移,有利于后進學生的遞進發展,讓每個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和個性特長都得到培養和發展。
在此,根據我從事數學教學多年來的經驗,針對朝鮮族初中生的特點,教育環境和教育工作特點,淡談關于初中數學“分層遞進教學”的具體做法。
一、多方位考查,搞好學生分層
內容包括學生的智能、技能、心理、數學成績、在校表現、家庭環境等,并剝所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分類歸檔。在此基礎上,將學生分成好、中、差層次的學習小組,讓師生知道每個學生在某一階段所處的層次。在實施分層教學時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是成績差異的分層,而不是人格的分層。為了不給差生增加心理負擔,必須做好分層前的思想]二作,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講清道理:學習成績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分層遞進教學的目的不是人為地制造等級,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讓不同成績的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力,以逐步縮小差距,達到班級整體優化。為此,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需要、興趣和能力,使每個學生在學習數學各項知識的同時,找到自己最喜愛的部分,并在這部分知識上可以超出課本的范圍,這是符合個性全而發展規律的。同時師生要共同樹立好對教學的樂觀豐義態度和信心,并使學生明確這種分組方式的意義。教師掌握各類學生層次后,學生的座位按優中差搭配的原則編排。這樣便于學生互助互學,同時便于組織優良生輔導中差生活動,教師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學習情況及優良學生的表現,使各類學生生活在和諧平等友好的學習氣氛之中,共同奮發進取。
二、分層備課,確定分層目標
改變過去“一刀切”的做法,對差生采用低起點,先慢后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辦法,把教材的訓練目標分解成有梯度的連貫的幾個分目標,允許差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一步或幾步逐步達到大綱的要求;對優生則允許他們超大綱、超進度學習。擬訂各層次教學要求既不能過高,增加教學難度,加重學生負擔,使學生消化不良,喪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大綱要求,過分放慢教學進度,完不成學習任務。力求準確地把握各類學生的認知“晟近發展區域”,較好地解決“吃不飽”與“吃不了”的矛盾。如,要求差生掌握主要知識,學會基本方法,培養基本能力;要求中等生熟練掌握基本知識,靈活運用基本方法。發展理解能力,探究能力等;要求優生深刻理解知識,以及基本知識所反映的基本思想。靈活運用知識,培養創造能力發展個性和特長。
三、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備課從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步驟、教學方法到實驗準備課都堅持與好、中、差各類學生的實際相適應。如針對學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課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針對學生智能的差異,在課堂提問、例題講解、鞏固練習上有區別,所要求的思維程度不同,強調針劉性,既保證“面向全體”,又兼顧“培優”“補差”。
1.分層質疑、啟發思考。將知識分成若干個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獨立學習活動逐步解決問題。教師要注意把握提問的策略。讓各類學生均有輸出信息的機會。通常在講授知識時提問中等生,利用他們在認識上的不完善,把問題展開,進行知識的研究;在突破重、難點或概括知識時,發揮優生的作用,啟發傘體學生深刻理解。幫助他們進一步理解知識,這樣能夠較好地解決教材的統一性和學生個性差異的矛盾,使學生各有所得。
2.分層作業、鞏固提高。學生作業分課內、課外兩類。課內作業全班統一標準,統一要求。這是根據大綱、教材的基本要求設計的,面向中等學生,差生經過努力也能完成。課外作業則分層設計,一是拔尖提高題,即是根據優生學習水平和教材內容設計的要求較高,難度較大的題目;二是鞏固練習題,即足根據中等生設計的,一般指教材后的習題;j是放緩坡度題,也就是根據差生的學習水平和教材內容,將難度較大的課后習題分解成幾個小題或給予具體提示。這樣,既緩和了差生學數學難的狀況,切實減輕了差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又增強了他們求知的積極性。
3.分層輔導、培優補差。輔導實行分類型、多形式的輔導。一方面側重于完成現階段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類輔導以不增加課時,不搞全班性補課為原則,進行多形式、多層次的輔導。具體地說,對差生采取個別輔導的方法,輔導內容從最低點開始,提倡“三超”,即舊知超前鋪墊,新知超前預授,差錯超前抑制,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思考,完成學習任務,掌握學習方法,逐步形成自學能力;對中等生采用分組討論、教師提示的力‘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長補短,逐步提高自學能力;對優生除給了較多的獨立思考和個別點撥外,主要通過成立物理興趣小組,組織參加各種數學競賽來滿足他們的求知欲。輔導內容主要是拓寬、加深,以可接受為原則,不受大綱約束。另一方面側重于發展學生的個性,激發興趣、愛好,培養其優良品德和創造才能。對中、差生主要讓他們參加動眼、動口、動手能力,而優生主要培養其思維、想象、創造的能力。
4.分層考查、查漏補缺。過關考查是根據數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命題,實行分類考查。每份數學試卷都包括基本題、提高題和深化題三大類?;绢}是面向全體學生設計的;提高題是供差生選做,中等生和優生必做的;深化題是供中等生選做,優生必做的。三類題的比例是基本題占85%,提高題占10%,深化題占5%。分類考查后,根據數學考查的不同結果,采用不同的矯正措施。對沒有過關的學生,除通過補課、個別輔導、建立幫學小組等方法進行幫助外,還組織平行檢測,對在平時檢測中達標的學生給予肯定、鼓勵,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確保各類學生都能達標。
5.分層評價、形式多樣??疾橹?,要給學生于適當的評價。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考卷、回答問題,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對學習有困難、自卑感強的學生,要多給予表揚評價,尋找其閃光點,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使他們看到希望,逐漸消除自卑;對成績一般的學生,采用激勵評價,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們不甘落后,積極向上;對成績好、自信心強的學生,采用競爭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更加努力拼搏。評價的基礎上,每學期集中對每個學生進行綜合分析兩到三次,并進行必要的層次調整。對進步明顯的學生提高一個層次,對有退步的學生則提醒、鼓勵,熱情關心,幫助分析原因,樹立信心。這樣做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及時調整適應自身發展的教學起點,而且有利于學生看到自身的進步和不足,保持積極進取的學習熱情。
初中數學“分層遞進教學”可以大面積提高學生的素質,轉化差生,培養優生。還可以發揮班級授課制的優點,摒棄其缺點,最大限度地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內在潛力,較好地處理面向全體與照顧個別的矛盾,充分體現困材施教的原則。又突出了教師主導,強化了課內外的結合,真正把學生從“滿堂灌”“齊步走”“題海戰”中解放出來,減輕學生沉重的課業負擔,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他們的全面素質。有利于激發和保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促進班級形成好的學習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