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的增殖”這節內容揭示了細胞增殖的過程及其意義,展示了細胞的生命歷程。作為生物體的重要生命特征,即與前幾章細胞生命系統的物質組成、結構和功能等知識緊密相連,又是學習減數分裂和掌握遺傳變異規律,以及后續選修模塊的重要基礎。為了讓學生深刻領悟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發生、發展的規律,使學生對生命的運動性、對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化等哲學問題有正確的認識。我采用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方法,在傳授知識過程中通過分層次的解決問題,提高知識信息的清晰度,并對一些問題進行必要的補充、澄清和解釋;同時又結合利用了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通過預先選擇,設計情境并呈現情境,讓學生繞著教師給出的問題文本和資料,在教師的幫助下自主構建對問題的解決方案,尋求問題的答案。下面我將圍繞“情境創設——新知探究——知識應用”三個教學環節再現一下本節的教學過程。
【情景創設】
伴隨著輕柔的音樂,向學生展示一顆種子破土萌發的景象,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的涎生和發展,幫助學生樹贏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的情感價值觀。并引發思考,生物體是如何由小長大的呢?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以此制造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豐動性。
【新知探究】
教學目標1的突破:細胞生長和增值的周期性
理解細胞生長和增殖的周期性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之一。為幫助學生達到對知識理解的深度和清晰度,我從以下=:個層面來引導學生理解細胞周期的概念。
1.指出細胞周期發生的前提條件是連續分裂的細胞。這個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容易忽視。我結合實際生活中的獻血為例,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獻血后,體內流失的血細胞是由哪種細胞分裂補充的呢?”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能夠得出:“血細胞不具有增殖的能力,只有造血干細胞可以連續分裂分化產生新的血細胞”。在此,強調細胞周期是指事物運動、變化的發展過程,只有連續分裂的細胞才能完成細胞周期。
2.對于不同類型細胞的細胞周期時間長短的認識,利用PPT展示圖表作為教學資料,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得出:不同種類細胞周期的長短不同。分裂間期在細胞周期中耗時最長,約占整個細胞周期的90%~95%。以此培養學生解讀圖表,分析概括的能力。
3.深層次的解決分裂間期耗時長的原因。為了突破這一重點,我讓學生觀察比較親子代間核內遺傳物質的特點,得出細胞分裂前后細胞核內遺傳物質是相對穩定的。提出問題“假若讓你利用電腦完成這幅圖,你應該怎樣做?”“先復制再粘貼”。由此你能聯想到細胞分裂的過程中,細胞核內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嗎?引導學生得出細胞內部應該“先進行遺傳物質的復制,再平均分配”。從而得出,漫長的分裂間期正是在進行分裂前的準備工作——完成DNA的復制過程;而分裂期完成了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按照學生對電腦的已有經驗并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來組織教學活動,發揮了學習者的自主精神和首創精神,幫助學生建立起了對本節內容的宏觀知識體系。
教學目標2的突破:細胞周期的過程
利用FLASH動i面i展示整個有絲分裂的過程,給學生以動態的宏觀印象。指出分裂期義人為的劃分為前、中、后、末四個吲期,并引導學生重點觀察各個時期染色質、DNA,姐妹染色單體的行為變化和數量關系。
1.利用PPT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裂間期和分裂前期圖片,圍繞“由間期到前期細胞內部細胞核膜、核仁、染色質、紡錘絲等四個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進行分析討論。編制順口涮,總結概括前期特點:兩消、兩現、一散亂。但單純的表象研究不足以讓學生深入理解問題的本質。究竟染色質為何要轉變為染色體呢?為了幫助學生找出原因,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團亂線”告訴學生,這是兩根等長的線,現在我讓你把它們分開,不許弄斷線容易嗎?“不容易”。但假如這樣呢?我又拿出兩團已經纏好的線團來平分,就很容易。這就如同絲狀的染色質高度螺旋化為短、粗的染色體形式,是為了更好地保證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在實施以探索為本的教育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如何發現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而不是簡單地去尋找答案”。
2.利用PPT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裂前期和分裂中期圖片,通過比較學生發現中期染色體排列有規則,集中在細胞的中部。總結概括中期特點:形定、數清、赤道齊。
3.觀察比較分裂中期和分裂后期圖片,指出姐妹單體在后期分離,實現了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概括后期的特點:點裂、數清、移兩極。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細胞內的染色體和姐妹染色單體是如何完成運動的?”啟發學生聯想到分裂前期紡錘體出現和核仁、核膜消失的原因。核膜核仁的消失避免了染色體運動過程中的阻礙作用;染色體、姐妹單體受紡錘絲的牽引而運動。在此環節引入問題,是為了引發認知沖突,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深度,啟發學生自主的完善認知結構,避免形而上學的掌握知識。